口述岁月·福田——秦锦屏:福田之上,文学扎根,文化梦长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07-15 11: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秦锦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深圳市作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福田区文联兼职副主席、福田区作协原主席。

秦锦屏2003年考入福田区文化馆,2009年获福田区首届“杰出人才奖”,2012年当选福田区作协主席,2016年当选福田区政协委员。她亲历、见证了福田区文化事业20余年长足进步。个人出版文学专著10部,编导戏剧作品35件。

口述时间:2025年4月11日

口述地点:深圳新媒体大厦

30年前,我背起行囊满怀期待来到深圳。此后,我的文学梦便在这片热土上扎根、破土、抽穗、扬花、收获……

从八百里秦川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与深圳、与福田,彼此滋养,相互见证。如今,我仍在努力书写,努力用舞台叙事与文字诉说汇入这座城市的文化之光。

一、在福田找到逐梦圆梦的舞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对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城市的全部想象都源于深圳广播电台——我的“豆腐块”文章曾多次被电台主持人用优美的声音播诵出来。

深圳,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一个偏远内陆城市的文学追梦人。1995年,我带着一摞手稿从宝鸡来到深圳,先后担任过文化站内刊编辑、学校老师、企业刊物编辑,虽然工作岗位随着自己的社会阅历和追求在变化,但心中燃烧的文学梦始终未曾改变。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新的世纪。2003年,深圳市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福田区全面启动“全国文化先进区”的创建工作,区委区政府提出辖区内的公共文化设施要与国际接轨,要让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与城市发展相匹配。当时的报纸大篇幅报道福田的文化建设构想,特别是“一公里文化圈”的构想:让市民在出门一公里的范围内,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围绕这个构想,福田区启动了一系列文化工作岗位的招聘工作,当我从报纸上得知这一信息时,怦然心动: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逐梦、圆梦舞台吗?

通过笔试面试,最终我被福田区文化馆录用,成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的岗位集编剧、文学创作兼报刊编辑三位一体。我参与过《福田区文化艺术丛书》的编辑工作,也当过“中外少儿艺术展演”等活动的节目主持人,写过多项文化活动新闻稿,还曾被借调到区文化局,参与到福田区委、区政府策划并推出的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中,如“四进社区”“深港一家亲交流演出”“激情广场大家唱”和“美丽中国唱起来·深圳福田”等多个大型文化活动。

二、在福田文化舞台上迎来创作丰收

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也是全市的文化中心。35年来,福田区文化事业一路前进,谱写出了“跨越式发展、全方位提升、升级版打造”的三大辉煌篇章。

福田通过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逐步实现了文化事业三连跳的跨越式发展。

我清楚记得,福田区当时经常开展多个门类的艺术比赛,举办各种各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全区合力,营造着朝气蓬勃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文化人才热情高涨,愿意团结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带动、互相追赶。福田区委、区政府对“冒头”的文化新人也及时给予了关注和重视,不断组织文化艺术家走出去开阔视野,近的走到香港,远的走到北京、上海等地。福田本土的文艺家既带着作品外出交流,也带回外地经验研究、借鉴,所以,福田一直是秉持着文化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蓄力发展。正是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下,我的文学创作成绩也渐有起色 :

——2004年12月,出版第一本诗集——《落在睫毛上的雪》;

——2007年,戏剧《父老乡亲》获“中国戏剧奖”,戏剧《挂牌》《开会》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小说《人人都说我和哥哥有》获“新世纪文坛北京文学奖”;

——2008年、2009年,先后斩获了中国人口文化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全国征文奖;

——2009年夏天,作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我站上了“福田首届杰出人才奖”的颁奖台......

2009年后,福田持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至2011年,福田区“一公里文化圈”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各种文化活动品牌效应突出,文艺精品力作喜获丰收,各个文艺战线捷报频传,共获15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此后,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福田区文化事业步入全方位提升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设施全覆盖,服务全天候”的文化建设新目标,大力实施福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提升行动,打造公共艺术之区、图书馆之区和钢琴之区。全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强区。

三、从文学追梦人到文化摆渡人

2012年,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我当选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席。身份从创作者转变为管理者、服务者,我深感责任重大。深圳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移民色彩,中心城区福田也不例外,本土文学创作“散点化”发展,亟需凝聚新生力量。幸运的是,上一届作协主席团里好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继续留任,跟我一起出主意——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有梦的人追梦、圆梦。

经过多方商讨,福田区作协策划推出了扶持文学新人的“五朵金花”和“五虎诗贤”两个原创品牌活动。这两项活动单双年交替举行,即每两年分别:从作协会员中遴选5位女性作家(五朵金花)与5位男诗人(五虎诗贤)搭平台,塑信心,推介作品,加持力量。依托品牌效应,先后扶持了安小橙、闫玲月、郑丽黎、柏华、谭妙蓉、詹雪莲、甘利红等四届“五朵金花”以及甘应鑫、魏先和、王松禄、刘东风、罗立国、练立平、李玉、冷富春等三届“五虎诗贤”。

这些由福田推出的“金花”和“诗贤”,现在活跃于全国各个文学平台和媒体上,有的成为国家级协会、学会的会员,有的频频在国家省市各级赛事中获得奖项,有的著书、做专栏、开讲座,他们活跃于在福田和深圳的各个文化场域,为福田、为深圳的文化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与此同时,福田区作协还策划了六届“跟着名家去游学”活动,邀请名家走进福田的“文化大巴”,以游学的方式,吸引作家从书斋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到广阔天地中开阔视野,汲取灵感,提升创作。通过这个平台,锤炼了作家队伍,也把很多文学爱好者纳入其中,让其在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成长。目前,“游学团”凝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活跃在深圳的各个区,有的还担任了协会的主席、副主席、副秘书长等职。

为了进一步繁荣文化体育事业,自2012年起,福田区设置了“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扶持下,区作协顺利出版了四批次的“文学福田”作品,给予一些优秀的基层作家全链条的支持与帮助,助力他们圆梦,让他们的作品能够立足福田,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平台。

经过多年的培植发展,福田区作协队伍内一批批优秀作家纷纷崭露头角,区作协也通过签约或挂牌的方式吸引来了众多文化艺术工作者,成为区作协的中坚力量。

2021年,福田区大力推行“文教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和文艺名家资源共享,全社会共同构建文化、育人双赢的良好环境,形成蓬勃的福田文化氛围。区作协以进校园的形式,先后开辟了10个“创作基地”,组织了作家和艺术家进校园开展讲座,跟孩子们做面对面的交流,努力把文学艺术美育和校园素质教育打通,助力青少年文学新生力量拔节生长。

依托福田区频频出台的接地气的惠民文艺政策、文艺措施,福田文化事业收获颇丰:由福田区作协改版编辑的《莲花山》内刊,连续八年(2016——2023)获得“深圳市优秀文学内刊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一些优秀的文学品牌(如红色文学轻骑兵)也与福田区作协合作联办。时任广东省作协主席的杨克先生在福田首届“文学福田”新书首发式上曾感慨道:广东文学看深圳,深圳文学看福田。

2022年,福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结果高分获评“优秀”,为复核结果最高档次,也是广东省唯一获得“优秀”的示范区……

四、从人城“互证”到“万木生芽”

我在福田工作、学习、生活了20多年,闲暇时最爱去中心书城、博物馆、音乐厅这些文化地标打卡。亲历其间,我深切感受到,这座万众瞩目的“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志愿者之城”发展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清晰记得,刚到福田区文化馆工作的时候,全区只有一个文化馆,原图书馆还蜷居在区委、区政府的辅楼里办公。如今,福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以“总分馆”的模式星罗棋布,真正做到了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我刚到福田的时候,区委区政府正提出“一公里文化圈”的构想,现如今,在“一公里文化圈”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又提出了“十分钟文体服务圈”的新目标,福田文化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

从一个文学爱好者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一级作家,这是我当初来深圳时没有想过的。回望过去,我的文学梦在福田这块“福地”上生根、发芽并得以蓬勃生长。

——2008至2019年,我创作的文艺作品《父老乡亲》《幸福港湾》《兄弟姐妹们一起走》《簕杜鹃花开串串红》《实话实说》等节目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学习强国”及各地卫视等平台播出;

——2015年,长篇散文《女子女子,你转过来》接连获得第五届老舍散文奖、首届丝路散文奖、深圳十大佳著等奖项,并被翻译成俄文、日文在海外出版;同年,评上了一级作家;

——2018年,被福田文明办评为“福田好公民”。同年,由福田区委宣传部指导的大型话剧《亲个蛋蛋的红黄蓝》,由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福田区莲花山文学院创排,并在北京、广州、深圳、延安四个城市成功巡演,剧目入选广东省最高艺术平台——广东省艺术节,获评中国田汉研究会深圳青年戏剧月“优秀剧目奖”;

——2021年,原创大型舞台剧《行囊落下的地方》在深圳上演(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联、市戏剧家协会、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主办,深圳甸甸巴士剧团、北京戏剧艺术空间发展协会联合制作);

——2022年,我当选为福田区文联兼职副主席(第四届);

近期,我的新作《列车飞驰》即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等单位和机构重点推介……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里的人始终满怀改革激情,坚持创新奋斗。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我对福田的感情,我首先想到的是艾青先生的“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另外,我还想用我的一本书——《万木生芽》来概括我对福田文化的喜爱,因为它永远是春和景明、蓬勃向上的。

展望未来,我将一如既往地用我手中的笔,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讴歌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讴歌在这“福田”里奋进的人民!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