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黄杰文,1974年4月生,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委员,福田区第八届人大代表,福田区海外联谊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作为下沙村“双非遗”(国家级非遗“下沙祭祖习俗”、省级非遗“下沙大盆菜”)和“四文物”(省级文物黄默堂墓、市级文物黄思铭公世祠、区级文物黄思铭家族墓及清黄开邦、邓氏合葬墓)的守望者与焕新者,黄杰文执着地拾掇即将散佚的乡愁,奋力将这片八百年历史的桑梓热土,从农耕渔获的古村落蝶变为福田“宣文旅商”联动版图上承载历史深度与现代活力的鲜活坐标。
口述时间:2025年6月13日
口述地点:福田区下沙村展览馆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下沙村有着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据记载,南宋时期,一世祖黄默堂带领族人来到红树成林、鱼跃鸢飞的深圳湾畔开基立村。为防御外族入侵、抵御猛兽袭扰,先祖采用“围村”的建设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村落布局。改革春潮起,沧海变桑田。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下沙村也经历着农村城市化的巨变,从以渔农为生的古村落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社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让围村留住记忆?让村民记住乡愁?我不禁陷入沉思:先祖们世代农耕赶海的号子、沿用数百年的围村方言、春秋祭祖的香火、元宵佳节的“大盆菜”宴……这些记忆若是丢失了,我们不就成了无根无系的浮萍?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促使我决心投身于守护与焕新下沙文化的实践中。
一、归巢:从深大毕业生到围村守护者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田区下沙村人,也是村里的首位本科生。从深圳大学毕业后,我带着“生于斯长于斯,当以所学报桑梓”的信念回到下沙村,入职位于这里的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下沙公司”)。2002年,福田区启动“全国文化先进区”创建工作,明确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心城区特色的福田文化格局。其中尤其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和利用,把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彰显历史、启迪未来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这与我内心守护下沙文脉的想法高度契合。
而下沙,这片被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与深圳湾公园环抱的土地,有着八百年未断的文脉,是“双非遗+四文物”责任单位。坐在九世祖黄思铭公世祠前的石阶上,我手里拿着《念恭堂黄氏家乘》暗自发愿:昔从校园汲取新知,今又投身桑梓热土,我要在先祖祠堂的砖雕与村民盆菜的烟火间,做一个下沙“非遗”“文物”的守望者与焕新者,奋力让祖辈的智慧与时代的脉动水乳交融。
担任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长后,我更是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公司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2005年,公司斥资建设了面积近千平方米的下沙村展览馆,免费向所有居民开放。展览馆内保存着具有浓厚南粤风情和岭南风格的传统文化物品,包括雕塑、画幅、照片等。
2021年,展览馆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加入了数字化电子设备,同时对布展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如今,下沙村展览馆已成为融合党史、国史、村史的新型展馆,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教家风实践基地与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展览馆每年接待数千人次参观、学习,成为福田区精神文明展示的重要窗口。
在日常管理与战略规划中,我们致力于将非遗文物资源与现代商业结合,借助特色文旅资源开发文创作品,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公司所做的每一个传统文化项目,每一次对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都是希望能让下沙八百年文脉借助现代化手段,在福田建强中央文化区的过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延续下去。
同时,下沙公司深度融入福田区基层治理体系,以“围村文化+现代治理”为特色,通过党建引领、智慧赋能、民生优化与环境治理四位一体模式,助力构建政企社协同共治新格局。公司协同创新“党建+服务”机制,引入托育、健身、心理疏导等社会服务;依托街道智慧平台实现事件一键调度,增加共享车位与充电桩数量;助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通过“环境清洁日”等活动做好环境治理工作。这些举措,旨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区环境。
二、守艺:祭祖香火,盆菜烟火
如果说“归巢”是守护的起点,那么“守艺”则是核心的实践。从宗祠前的袅袅香火到宴席上的腾腾热气,下沙祭祖习俗与“大盆菜”宴共同托举的不只是味蕾与记忆,更是族群的根脉与认同。唯有守之,方能传之。
下沙祭祖习俗始于南宋,自明朝中期形成春秋两祭的固定仪式。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下沙籍人士每年也派代表回乡祭祖。期间,舞龙舞狮、粤剧表演与“大盆菜”宴让祭祖习俗成为下沙村的文化盛事,祭祖文化也成为维系下沙黄氏族群的精神纽带。
2007年,下沙祭祖习俗首次申报国家级非遗时,因“习俗仪式流程”梳理不够系统而未能通过。2010年再次上北京,我在专家面前吟诵了《太祖遗训》(黄氏认亲诗)里的诗句——“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这句诗的意蕴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遥相呼应。我还着重阐释了下沙祭祖习俗中“爱国爱乡、敬老爱老”的内涵,以及其作为深圳早期完整保留的宗族仪式,在广府民系历史研究层面的学术价值,终于成功打动评审。
“大盆菜”宴的故事可追溯至南宋末年,相传宋少帝赵昺南下时,村民将自家食物倒入大锅中供宋军充饥;清朝,乾隆下江南尝后赐名“百鸟归巢”。改革开放后,“大盆菜”宴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元宵节,我们摆下3800桌“大盆菜”宴,以四万人同吃的场面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大盆菜”宴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深圳市旅游局指定为“深圳民俗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每逢祭祖、添丁、结婚、入伙等重大喜庆时分和传统节日,下沙人都会吃大盆菜。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传承、弘扬这两项非遗文化,我们在福田区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先后重修宗祠、组建下沙舞龙舞狮队、扩建下沙文化广场,将祭祖习俗与舞龙、舞狮、“大盆菜”宴、民间戏曲和歌舞表演等多项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综合、系列的文化活动。
我们还将“大盆菜”宴作为承载岭南民俗与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挖掘其文化传播、情感联结、文明互鉴的内涵,创新将其转化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兼具烟火气与文化味的桥梁与纽带。2016年11月13日,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第十二届第三次恳亲大会吸引了“一带一路”十多个国家的海外乡亲,他们带来中国心、家国情,更带来诸多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项目,这充分证明了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的旺盛生命力。
三、焕新:当八百年围村遇上新时代浪潮
守护传统并非故步自封,更需要与时俱进地“焕新”。在非遗保护中,我们始终践行“保护为基、传承为脉、创新为魂”的活态传承模式,夯土固本,守护历史深处的回响。为有效保护非遗项目,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非遗保护制度,通过静态管理与动态督导的方式推进“下沙祭祖习俗”“大盆菜宴”等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
在文物保护方面,在福田区文物部门指导下,我们积极做好保护、修缮与整治。
宋黄默堂墓始建于南宋淳祐八年,融合广府与佛教文化,是深圳较早的风水堪舆墓葬,也是广东少见的宋代原葬墓,19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存在水土流失、滑坡风险,我们于2008年开展勘察评估,制订抢救性加固保护方案,2009年按原貌完成修缮。
黄思铭家族墓对研究深圳地方史具有重要价值,是深圳仅见的由清代两广总督判定、知县立墓碑的墓葬。我们按专家建议完成整体保护,2018年,黄思铭家族墓被列为福田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黄开邦、邓氏合葬墓体现了古代黄氏家族葬制葬俗,对研究广府民系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我们进行了保护与环境整治,2008年,清黄开邦、邓氏合葬墓被列为福田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均入选了《福田传统建筑元素普查研究及应用导则》,为我们今后对文物的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相信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它们会在福田区的国际化、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福田区的居民以及来访者带来更多的文化惊喜与美好体验。
我们非遗和文物的活化、焕新,在福田区委宣传部、福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围村风情季品牌活动中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2022年12月21日,“福田围村风情季”主会场在下沙文化广场盛大开幕,我们在下沙文化广场设计了“最佳拍照点”,使其成为“时空对话”的载体——黄思铭公世祠的百年沧桑、村民自建房的时代印记与滨河时代的现代建筑在此形成三重时空叠影,参观者驻足其间即可完成“一眼百年”的文化穿越,在历史文脉的延续中感知城市更新、文物焕新的温度。活动中,我们立足下沙本土文化基因,将传承祭祖仪式、节庆盆菜、舞狮、剪纸等非遗特色文化与网红文创产品相结合,让非遗符号融入日常生活。
通过一系列宣文旅商的联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紧密结合,在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促进街区文旅消费提升,推动围村高质量发展。
四、叩问:如何让传统文化住进年轻人的心?
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下,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弘扬困境——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知晓度、参与度日渐降低。老祠堂的青砖黛瓦间,少了些青春的身影;抑扬顿挫的围村方言,少了些稚嫩的声音……这,是我作为守望者时常萦绕心头的“叩问”。
作为下沙村“双非遗”“四文物”的守望者与焕新者、八百年文脉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我深知非遗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当下的活力”和“未来的资源”。唯有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焕发出时代风采,才能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为此,我们从人才引育入手,积极招募海归学子、本地大学生等新生力量加入,为古老的围村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形成“老根新枝”的传承格局。
未来,我们还将串联下沙牌坊、下沙村展览馆、黄思铭公世祠、下沙文化广场,打造“下沙文化一日游”文旅线路;与下沙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娃娃抓起播撒文化火种;不定期举办“下沙文化开放日”,让传统文化成为深圳包容精神的鲜活注脚;运用VR技术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平台,无论是游客还是海外宗亲,都能突破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体验祭祖仪式的庄严与“大盆菜”宴的团圆喜乐……
我坚信,唯有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生活、拥抱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延续八百年的文脉方能焕发新生机,并最终成为福田区“传统基因+现代表达”的城区叙事范例。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吴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