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叶建强,1967年8月生,广东连平人。1985年10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政工师。2004年任首届文博会承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第二届至第十九届文博会期间,任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现任深圳报业集团运营总监。
口述时间:2025年4月16日
口述地点:新媒体大厦7楼
一座城,一场盛会,为文化产业写下了生动注脚。从最初深圳提出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到2004年文博会“呱呱坠地”,如今,文博会已迎来第21届。这一路风雨兼程,铸造辉煌。从最初的单一展览到如今涵盖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综合展示,从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成长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盛会,文博会不断拓宽文化边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全球文化繁荣贡献着深圳的智慧与力量。而福田,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从首届文博会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这场文化盛会的核心舞台与坚实后盾,见证了它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辉煌历程。
一、集腋成裘,开“市场化办展”先河
文博会的创立,可以说是应时而生、应地而成。2003年,深圳刚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同时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当时的深圳,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但大家已经在思考,如何把文化产业真正发展成支柱产业。于是,搭建一个集国内外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和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平台的想法渐渐清晰起来。
深圳的条件可以说得天独厚。首先是中央的强有力支持。文博会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其次,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文博会提供了坚实的底蕴;再者,深圳自身的高新科技、金融服务、国际物流等优势,以及举办地福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成熟的商业配套和高效的政务服务,为首届文博会的筹备提供了最直接的场地保障和运营支持。这让我们对这个展会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和论证,2003年10月,《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总体方案》出台,该方案明确了首届文博会的举办思路,提出要改革传统模式,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来推进。说实话,当时这是一种很新的尝试——让市场的力量来参与展会运作,而政府在背后支持和规范管理。
记得当时,为了研究这个方案,市里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团队,反复考察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团队几乎把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展会模式研究了个遍。回来之后,每次都要开会讨论:哪些经验能用?深圳怎么创新?有人开玩笑说,除了体制机制创新外,这种吸收融合也是文博会能够迅速成长的原因之一。
最终,文博会不仅被列为深圳“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还纳入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这不仅是深圳的一次探索,更是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可以说,文博会的市场化运作理念,从一开始就为它的持续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次“升格”,把展会推向国家级平台
文博会的发展,离不开三次关键的“升格”,一步步把这个展会推向国家级平台。
2003年11月,文博会的名字还是“首届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为主办单位,这是文博会最早的主办单位架构。2004年1月,文博会获得文化部批准立项,这相当于拿到了“准生证”,这是首届文博会的第一次“升格”,即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及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这下子,大家的信心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到当年9月下旬,招商招展工作已经完成了85%,我们觉得文博会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雏形,亮点不少,于是就整理了一份简报,突出展会的内容和特色,报送到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还专门去做了汇报。
紧接着,到了10月底,主办单位第二次“升格”——主办架构调整为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
最戏剧性的一次“升格”是在2004年11月14日,距离首届文博会开幕只剩下三天。主办单位又一次调整——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展会名称也正式定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经过三次“升格”,确立深圳文博会作为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国家战略定位。这三次关键的“升格”,不仅确立了文博会的国家级地位,也意味着福田作为主会场所在地,其承载国家级盛会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得到了中央部委的认可。
我记得当时听到这个好消息,从组委会到承办单位上上下下都欢欣鼓舞。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时间压力。三天之内,我们必须把展馆现场、宣传资料、所有对外形象全部更换和调整。那段时间,整个团队基本上是连轴转,几乎都在现场通宵加班。虽然累,但没人叫苦,所有人都拧成了一股绳,真的是拼了命在干。
三、首届文博会“一炮打响”
首届文博会的筹办,是一次彻头彻尾从零起步的探索。那时候,文博会这个概念还很新,很多人听说后第一反应就是:“文化也能办展会?能不能办得起来?”
2004年,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两家单位被确定为首届文博会的承办方,可以说是挑起了重担。我当时被任命为承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程参与筹备。那段时间,感觉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后来在2005年10月,我被调到深圳报业集团控股运营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担任副董事长、总经理。从那一刻开始,我真正与文博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年。
我们当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五个不足”:品牌影响力不足、目标展商不足、目标专业观众不足、办展经验不足、专业人才也不足。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案例,甚至连一张标准的业务表格都要自己做。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筹备之初,我们为了招商招展,几乎是“地毯式”地寻找文化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既要找核心层,也要找关联层、外围层,既要引入央企国企,也要拉进国际品牌。可以说,文化产业里能叫得出名字的大公司,我们都尽量去接触一遍。办公环境也不固定,最早我们是在罗湖怡景路的深圳电视台办公,后来2004年6月搬到福田区深南中路的深圳广电大厦15楼。因为任务实在太重,离开幕还有三个月时,组委会办公室决定与承办单位合署办公,大家合并办公、并肩作战。
那段时间我们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搞宣传、谈合作。离开幕还有三个月,招展率就已经达到80%,配套服务和展陈设计等三大版块也都基本到位。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开幕。
终于,2004年11月18日至22日,首届文博会在深圳原高交会馆(福田区深南大道与新洲路交会处,现为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举行。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展会由博览、交易、论坛、活动四大部分构成,涵盖了60多个项目,吸引了700多家海内外企业参展,其中海外企业就有102家,展览总面积达到了43130平方米。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过700个,现场达成合同和意向成交额共计356.9亿元人民币。
这一文化盛会,一炮打响!我们原本预制了20万张门票,结果展期五天进馆人数突破了40万人次,第二天开始就不得不紧急加印门票,印票的同事几乎是连夜加班。据统计,参观首届文博会展览和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超过47.7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首届文博会的筹备与成功举办具有里程碑意义,得到中央肯定,随后中央决定将文博会永久落户深圳。2004年,深圳文博会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十大文化事件”之一,这让我们无比自豪和欣慰。首届文博会的巨大成功,不仅让“文博会”这个品牌一鸣惊人,也让福田作为国家级文化盛会的承载地,其形象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创新不止,二十载潮头续华章
2005年6月15日,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为与高交会错开举办时间,2005年并未举办文博会,直至2006年,第二届文博会开始调整为5月份举办,并将主会场移至同样位于福田区的深圳会展中心(福华三路111号)。福田的深圳会展中心更专业的场馆设施和更大的容量,为文博会后续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从第二届开始,文博会的名称上增加“交易”二字,更名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沿用至今。文博会的定位更为清晰,从单纯的文化展示升级为博览和交易“双核”驱动,既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经贸合作的桥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
2007年,文博会确立“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的“五化”办展方针和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到第二十届,办展方针新增“数字化”,更突出科技赋能文化的特色。
这些年来,文博会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规模、质量、影响力不断跃升。在福田这片沃土上连续举办十五届(首届至第十五届),文博会完成了从初创到成熟的华丽蜕变。在我看来,它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是实至名归的。展览面积从首届的4.5万平方米扩大到第21届的16万平方米;线下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21届的3300家;近年来每年都吸引国内外超12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辐射到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十五年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组团参展。
文博会也为全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精英和投资者齐聚深圳,大大提升了深圳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五、文博会与福田“双向奔赴”
我一直觉得,福田是文博会成长的“福地”。福田区位于深圳中轴,是市中心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首届文博会在位于福田的原深圳高交会馆举办(现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届到第十五届文博会在位于福田的深圳会展中心举办,文博会与福田的缘分,远不止于地理空间的承载,更是一场深度的“双向奔赴”与共同成长。
福田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优势明显、商务配套设施完善。这些年,福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参与各方都受益,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是真正用行动在“加分”的城区。更重要的是,福田在文化产业上的政策支持非常给力,服务也专业、细致。每一届展会结束后,不少嘉宾和媒体都会点赞福田的组织保障和配套服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福田对文博会始终如一的支持。
福田区政府自第三届文博会组团参加文博会,与文博会平台互动密切,互相赋能。文博会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共同打造“1+N”专业展会,包括工艺美术博览会和艺术深圳博览会,均已成为行业龙头品牌展。此外,福田区的文化产业硕果累累。截至目前,福田区共有文化产业规上企业389家,2024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420.78亿元,增速4.4%,占GDP比重达7.1%。如今,福田文化产业持续释放聚集效应,领跑行业。这些亮眼的成绩单,是福田区长期深耕文化产业、与文博会平台相互赋能结出的硕果。文博会为福田文化产业提供了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福田则为文博会输送了优质的参展主体和产业资源。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今,文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热词,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块“金字招牌”。我相信,它正在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迈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的新目标,未来一定还会走得更远、做得更强。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