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辑 谢丰圳)
今年以来,国内一些地方多起网络舆情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些起初并不复杂的事件,却在舆论场中逐渐发酵升级,引发不小风波,造成恶劣影响。这其中所暴露出的舆情应对问题,教训深刻,值得深思。
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一些地方单位和公职人员舆情应对失当,表面上看是媒介素养不足、舆情处置经验能力欠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群众立场站得不稳、公仆意识淡薄。正确认识和理解网上各种情绪表达,理性真诚回应群众的呼声诉求,出实招、办实事,才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题中应有之义。
信息要灵。浪成于微澜之间。耳聪目明,方能见微知著,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信息灵,重在“三早”——早发现,需有舆情监测的“火眼金睛”,从海量信息中敏锐捕捉风险苗头;早研判,能透视网络大数据背后的社情民意,把准情绪脉搏;早应对,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从“被动灭火”转向“主动谋划”,让负面舆情消弭于萌芽状态。
反应得快。速度就是态度、力度。研究显示,负面舆情传播速度是正面信息的3倍,80%的舆论转折发生在事件发酵后的48小时内。真相跑得越快,谣言就越没有市场,舆情异化的可能性也越小。以快打快,行动有力,方能阻遏负面舆情坐大。尤其是对涉及特权现象、社会公平、法律公正等话题的舆情,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发出权威的回应。
处置须得当。舆情回应、处置是否真诚,网友隔着屏幕都能感知到。一味“封堵删”或是装聋作哑当“鸵鸟”,那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通报充满“爹味”或是避重就轻,群众也自然不会买账。诚意来自哪里?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地发布信息,清晰通报事件进展、处置情况和后续安排等“干货”;不说官话、空话、套话,围绕公众核心关切,一一摆事实、讲道理,坦诚、公开、负责地回应争议和质疑。
舆情起于“事”,也要终于“事”。 线上舆情,根子在线下。舆情处置不是为了“压事”,而是为了更好地“办事”。群众的线上诉求不是没事找事,而是期待被看见、能解决。一些事乍看似是小事,对当事人来说往往就是天大的事。进一步讲,群众关切所指,没有小事。化解舆情,功夫也在网外。把事办好,舆情自息。
舆情如镜,照见为民初心,检验担当本色,考验治理能力。唯有以快速透明的信息公开破除谣言猜疑,以真诚负责的回应处置取代敷衍塞责,以线下实干善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真正通过这场考试,赢得民心和口碑。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