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湾区研修中心在哈工大(深圳)揭牌成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谢梁晖 王珏 袁静娴
05-20 10: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深度交汇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能力和科技创新力的“新青年”?近日,哈工大(深圳)主办首届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视野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凝聚智慧力量。

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黄中代表学校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办学过程中,哈工大(深圳)充分发挥哈工大的办学优势与深圳市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希望以本次研讨会和研修中心揭牌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增进学校与各方的交流合作,为打造国际合作办学的示范区汇聚更强大的合力。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王永利表示,全球胜任力正成为青年成长发展的“硬通货”。高校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摇篮,要用好“走出去”“请进来”两大抓手推进国际化建设,为学生争取更多国际交流机会,不断拓展青年学子国际化视野。哈工大(深圳)在国际化建设与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特色鲜明,希望研修中心持续发挥平台优势,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节点。

在主旨报告环节,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马燕生以《新时代新工科建设与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为题做报告,表示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应聚焦全球大局与国家所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快培育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原局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曹京华结合自身经历,以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为例,回顾了国际合作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表示高校应以更积极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院长陈辉以国际电信联盟的职能和运行机制为例,阐述了国际组织对人才的需求与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关系,建议高校开设更多“实训型+项目制”课程。

专题研讨环节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与人才需求”两大主题进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示范区推进组副组长、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吴剑丽,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科技部人事司原副司长蒋苏南分别以《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科技合作发展最新态势》为题做报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报告,围绕全球胜任力内涵重构与新工科教育融合发展、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范式等内容进行圆桌讨论。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未来国际化人才的核心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素养,更应涵盖跨文化沟通力、国际规则理解力与全球治理意识。高校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问题为导向、能力为牵引、国际合作为支撑的复合型育人体系,让中国教育以更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此外,研讨会上,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与哈工大(深圳)共建的“新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与发展湾区研修中心”揭牌成立,哈工大(深圳)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该中心致力于培养兼具工程科技硬实力与全球治理软实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未来,研修中心将围绕哈工大(深圳)建设国际化标准课程体系、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工作,构建“跨学科融合、跨体系培养、国际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全球治理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全面深化与国际组织、全球高水平高校和海内外企业的协同联动,打造面向AI时代、链接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新格局,全面助力哈工大(深圳)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的示范区。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谢梁晖 王珏 袁静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