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在深圳我们就敢先跑” 希格生科获“医药界诺奖”盖伦奖提名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文 姜鑫 孙迪/视频
08-22 22: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全球率先开发“类器官+AI”模式赋能创新靶向药研发

最近,深圳生物医药企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晶泰科技刚拿到全球AI制药470亿港元最高金额订单,希格生科同时拿下“医药界诺贝尔奖”盖伦奖提名。

凭借全球首款弥漫性胃癌靶向药SIGX1094R,希格生科成为2025届入选“最佳生物技术产品奖”提名的唯一中国生物制药公司,也是深圳研发的药物首次被盖伦奖提名。

为什么是一家成立不到五年的深圳公司,率先跑通了这条曾被大药企放弃的赛道?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一项技术、一座城市、一群人。

“类器官+AI”驱动新药研发范式升级

美国时间8月11日,国际生物医药界最高荣誉之一——2025年盖伦奖公布提名名单,当“Signet Therapeutics-SIGX1094R”(希格生科- SIGX1094R)出现时,在大洋彼岸深圳一间办公室,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张海生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第二次闯入“医药界诺奖”,而上一次还是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

“虽然只是提名,但和安进、阿斯利康、强生、辉瑞等全球顶尖大药企一起入围名单,我们是唯一一家中国企业,惊喜之余深感荣幸。”昨天,正在美国出差的张海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公司从零起步,仅仅不到5年时间就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更令国际同行注目的是,SIGX1094R是全球首款用“类器官+AI”设计的弥漫性胃癌靶向药,也是迄今唯一进入临床的FAK/SRC双靶点抑制剂。SIGX1094R是针对弥漫性胃癌全球首款靶向药,同时也在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转移性癌症的临床前实验中也展现出优异潜力。

“类器官+AI”的探索,对于医药行业意义重大——类器官,即干细胞或器官细胞体外3D培养,能模拟真实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可为新药研发的体外试验提供接近人体的环境。相比传统2D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实验存在的局限性,类器官具有更稳定以及更接近人体基因组的特征,比动物模型操作更简单,更适宜进行真实药物评价。

在制药圈,90%的药物进入临床都失败了,“新药研发失败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药企多用2D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来做药效评估,跟人体真实环境相差较大。而类器官技术可以更好筛选接近病人真实反应的分子,大大提高了临床试验成功的潜在可能。”张海生说。

他介绍,类器官在靶点发现和药效评价上有极大优势,AI则是在药物设计和开发上优势明显。“可以理解‘类器官+AI’相当于在精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对传统药物开发的一个范式的革新。”这种新范式仅用6个月完成了临床前候选化合物,较传统研发周期缩短40%以上。

目前,SIGX1094R已获美国FDA胃癌孤儿药资格认定(ODD)与快速通道认定(FTD),2024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启动I期临床试验,由胃肠癌领域权威专家沈琳教授牵头进行。

专家表示,此次盖伦奖提名,标志着希格生科创新的类器官靶点发现及药效评价技术与晶泰科技领先的AI药物发现能力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成功结合,获得了行业顶尖专家的权威认可。

“这不仅是对该创新管线的肯定,更预示着以希格生科、晶泰科技为代表的类器官与AI药物研发新技术正登上历史舞台,驱动新药研发范式的升级。”张海生说。

换道超车,深圳医药企业或将迎来“新能源时刻”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张海生在上学时就决定选择生物学作为研究方向,高考填志愿毫不犹豫选了生物专业,后来在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到哈佛大学附属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再在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从事研究,一直深耕生物学领域。

2014年,张海生远赴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深造,师从美国著名教授Adam Bass。这是一家集“基础转化研究-临床试验-癌症治疗”为一体的全球顶尖研究型医院,拥有约1100项在研临床试验。张海生认为,这些美国学界的大牛们基本已经把大瘤种研究过了,要想再有所建树恐怕很难,于是思考药物研发的另一条可行性思路。

“在传统制药领域,欧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优势,中国的起点低,但不代表我们未来的发展就会落后。当前传统生物医药研发遇到了很多瓶颈,这对中国、深圳生物医药企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可以利用AI、类器官等新技术开辟新的赛道,就像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换道超车,超越欧美药企。”张海生说。

深造期间,他和导师Adam Bass打造了一种药物筛选平台——专攻癌症的类器官疾病模型。利用接近病人基因组学特征的类器官疾病模型,在药效评价及新靶点发现中的关键作用,结合AI人工智能筛选、合成和优化小分子化合物,开发first-in-class创新靶向药。

2020年,张海生在深圳成立希格生科,把“类器官+AI”写进商业计划书时,国内投资人听得一头雾水:“器官芯片?AI制药?这俩能放一起?”

但深圳给了试错空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先批了100万元风险借款,深圳市发改和科创部门也先后给予了真金白银的大力支持,“尤其在资本市场信心不足的时期,这座城市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希格生科前瞻性战略布局的"类器官+AI"赋能癌症创新靶向药研发技术体系获得国际权威认可。2025年4月,美国FDA正式发布声明,明确支持类器官和AI技术逐步替代传统动物实验;全球知名生物科技媒体Fierce Biotech在2021年10月把希格生科放上首页,并评价为"下一代癌症药物研发范式(NEXT Generation)";罗氏成立人类生物学研究所,国际大药企纷纷押注这一赛道。

张海生说:“这些充分验证了公司5年前技术布局的前瞻性与科学性,几年前,这在业内是很难被认可的。”

来了就是深圳人,波士顿老友“组团”来深寻梦

在哈佛期间,他担任过MIT-CHIEF的主席。2018年他带领了30多支美东创业团队来到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进行巡回路演,其中就包括深圳。深圳的创新氛围、营商环境、政府服务和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都给张海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一个好的学术成果到一个好的商业落地,中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深圳可以更快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海生说。

“深圳的空气像波士顿,但节奏更快。”他回忆说,政府工作人员开车带着他连看三个园区,现场解决公司发展的难题,“更像是热情的服务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他们团队刚起步、没有营收的情况下,拍板借出100万元启动资金,“这在其他城市很难想象”。

更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创业者之家”。2020年底,他和晶泰科技创始人温书豪等6位波士顿老友在南山区合租一套LOFT,夜里12点客厅仍灯火通明:有人写代码,有人在改融资计划书,大家坐着一起聊天,关于梦想、创业。

从“创业者之家”出来后,这段“老友记”一直持续至今,尽管再忙,这些世界最前沿科技公司的创始人都会每两周聚会一次,他们的公司核心团队大多有海外背景,“来了就是深圳人”,都愿意把家安在深圳。

2020年底成立至今,希格生科已完成近2.2亿元融资及项目资助,累计持有40余项核心知识产权。目前布局四条first-in-class药物管线和全球首创的“类器官+AI”药物研发平台。

“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在深圳我们就敢先跑。”张海生笑着坦言,他和温书豪等“老友”在创业前均无大型药企经历,堪称制药领域的“小白”,而正因此让他们挣脱了传统思维的桎梏,以无畏姿态拥抱前沿技术。在深圳这片“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热土上,年轻人的敢想敢干与城市的包容生态相互碰撞,正在书写着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篇章。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李斌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文 姜鑫 孙迪/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