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麓上“垦”出新天地!深圳罗湖“活化”30公顷土地打造“三生融合”产城新样本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视频
08-22 18:5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鹏城盛夏,绿意盎然。从银湖山麓向外眺望,罗湖新质科技大厦一期(暂定名)破土,深汕高铁罗湖北站枢纽动工在即,新材料产业大厦、恒力科技大厦、珠宝产业中心(正德大厦)等现代化产业空间梯次错落、拔节生长,一座加速崛起的数字新城已展雏形。

计划完成逾410万吨陈腐垃圾治理,开挖堆体总量可填满1000个国际竞赛游泳池,相当于再造五分之一个杭州西湖……去年7月,位于清水河数字新城核心区域的罗湖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开工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座早年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正在实施截至目前全国体量最大、全量开挖搬迁治理工程,未来修复加开发完成之后,将布局研发、中试、数字服务等产业链条,打造数字产业聚集的智创高地。

在毗邻城市中心位置实施如此大面积土地的环境修复、存量活化,涉及哪些施工难度和复杂性工艺?这片曾经产业发展的“不毛之地”,又何以能变身百万平方米数字智谷?近日,记者前往项目现场实探,了解这处全国最大环境修复工程的建设意义和最新进展。

“顶格”标准 建设环境修复领域标杆

玉龙填埋场位于玉龙片区北侧,背靠银湖山公园,面向红岗公园,其与原玉龙新村棚改用地相连,是清水河数字新城的核心拓展区和开发主战场。当无人机掠过玉龙环境修复项目上空,镜头下的场景令人震撼。

一幅巨大的绿色天幕之下,挖掘机、铲车等特种机械设备纷纷开足马力,实施开挖、堆体整形等作业,工人们则忙着为平整好的山体覆盖防渗薄膜,阻隔雨水,为下一步工序奠定基础。


“这是现在国内最大的天幕系统,最大跨度280米,覆盖11.69万平方米作业面积。”中兰环保玉龙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谢明介绍道,“这座天幕安装除臭喷淋系统,能有效降尘除臭,实现视觉阻隔,还可避免可燃气体聚集,确保开挖施工作业安全。”

工作日的上午,厂区内一条条装配隔音屏障的道路上,各种运输车辆正有序将不同垃圾及其末端产物、杂填土分类载往筛分车间、下坪环境园、综合利用企业等处。据了解,项目开挖规模为6000立方米/天,筛分规模5000吨/天,近段时间,每天基本维持在500车次到600车次左右。

大量的“垃圾”挖出来送去哪儿?项目垃圾主要为渣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库底污染土。其中,渣土、建筑垃圾、污泥检测合格后外运;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污泥掺烧;生活垃圾经筛分后,轻质物进相关环境园进行焚烧,腐殖土进下坪环境园填埋,无机骨料综合利用,库底污染土进入稳定化处理车间经稳定化处理,检测合格后外运。


1983年启用,1997年停用,2005年底封场;垃圾治理总量255.15万立方米,治理规模为目前国内最大;三面环山,地形高差达70米,最大开挖深度约52.4米,工程条件复杂;毗邻城市中心区域,周边居民多,施工要求高……这些,无一不给项目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为玉龙项目的规模性、差异性、特殊性,必须采用行业内最好的技术、最完善的方案,以‘顶格’的标准去建设。”一位项目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科技“绣花” 推进全过程智慧管控

总投资21.7亿元的环境修复工程,是如何运作的?又是怎样减少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系统影响的?

“玉龙项目以全区‘1号工程’推进,通过提前介入场地调查,摸清本底情况,同步调研类似项目,理清工作思路,我们确定了项目管理模式,更打造了坚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团队。” 区城管局副局长叶彬说。

经国内最顶尖的建筑、水处理、环保等方面的院士组成专家团队研究,项目首次系统化提出并采用“快速好氧预处理+天幕遮蔽开挖+多维复合除臭+筛分资源化利用”的总体工艺路线,具体包括垃圾堆体开挖、存量生活垃圾筛分及外运处置、渗滤液处理、臭气控制、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等。

现场工作人员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说传统封场是给伤口贴‘创可贴’,好氧预处理就好比是主动‘清创消炎’。”项目通过向堆体内注气排气,有效激活其中的好氧微生物,让堆体内的垃圾进行“呼吸”,促使堆体有机物的快速降解,加速堆体稳定化。其中,好氧预处理周期为7-15天,填埋气经“化学洗涤+生物除臭”组合工艺处理后达标排放。好氧预处理完成后,实施有组织分层分区开挖,确保雨污分流,及库底边坡支护等相关安全保障工作。


渗滤液是生活垃圾产生的液体,如何处理是关键。工作人员表示,库区产生的渗滤液,通过18座渗滤液抽排井集中到调节池后,会通过专门的管道,输送至下坪二厂净化处置。其他液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后,会采用相应工艺处理达标后回用、回灌。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以“数字孪生”手段构建全过程智慧管控系统,涉及环境、边坡稳定、堆体稳定、末端产物运输以及施工现场安全六个子系统,对“气、水、声、土”等进行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有效提高开挖过程安全性、环境保护水平及现场安全管控能力。

把垃圾山挖开,会不会很臭?采访当天,无论是在开挖库区还是在生产厂区,记者全程都没有闻到明显异味,所有的工序也都有条不紊。

“臭气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填埋作业面、填埋气体及渗滤液,对此,我们采用多维除臭,包括快速好氧预处理、作业面雾炮除臭、敏感点外围除臭等技术手段。”谢明说,“项目实施过程密闭,除了天幕、堆体表面薄膜、车流通道隔音屏之外,车间也是全密闭设计,墙体内置岩棉吸声材料,最大程度控制噪声。”

“三生融合” 打造中心城区发展样本

从“增量依赖”转向“存量挖潜”,将“环境负资产”转变成“生态正资产”,罗湖正努力走出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建成区高标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新路径,打造全国首个中心城区“环境治理+开发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引领”的发展样本。

“当年,玉龙是不少人来深的第一站,因为这里离市中心近,交通、生活很方便,绿化好,租金还便宜。”叶先生2003年来深圳工作,在玉龙新村居住工作多年,“在我们心里,玉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大家都想看看,这里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

在城市疾速发展进程中,玉龙填埋场曾是一道“疤痕”,记录了历史岁月的风霜,更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关切与期盼。

近年来,罗湖赓续弘扬“争先、奉献、担当、卓越”的“先锋精神”,锚定“三力三区”创建,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体现新担当、干出新作为、展示新气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平衡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以最高标准在玉龙片区推进生态修复项目,彻底解决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让环境负资产转变成生态正资产,实现片区土地和空间资源“宝地宝用”,为罗湖及深圳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玉龙项目开工来之不易、意义重大,承载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寄托着市民的期待和愿景。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牢安全底线,确保交上优异答卷,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标杆示范项目。”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表示。

刨去安全心病,卸掉历史包袱,腾出产业空间,激活发展动能。项目自2024年6月开工以来稳步推进,今年底预计完成工程形象进度的60%;按照计划2026年底完工,达到土地出让条件。届时,这里将形成约30公顷集中连片用地,成为深圳市中心完全由政府持有的最大的一块连片产业净地。

环境治理与规划开发建设齐头并进。2023年,罗湖区已会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深圳玉龙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工作,向全球优秀设计机构征集前沿、创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及规划设计方案,指导片区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开发、高标准建设。

科技感、生态感的建筑形象(效果图)

院落式、台地式的空间布局(效果图)

为落实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部署,片区定位“山水云台 数创智谷”,初步规划开发规模超百万平方米,初步测算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150亿元,计划布局研发、中试、数字服务等产业链条,打造成数字产业聚集的智创高地、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绿谷,为罗湖的产业转型升级及全市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强而有力的空间保障和资源支撑。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李斌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