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数’说强区 ‘育’见未来:教育强区论坛暨指数发布会”在珠海举行。作为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联合主办,通过发布《中国教育强区指数报告(2025)》、开展专家研讨与实践案例分享,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教育强国建设根基提供数据支撑与路径参考。

指数发布,揭示区域发展新格局
教育强国已成为国家核心战略,而教育强区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区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撑,是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基本单元和实践前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原司长刘昌亚在致辞中说,中国教育强区指数的核心价值,就是以数据驱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区域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舵,助力基础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对此他强调,未来要靠“顶天”的顶层设计牵手“立地”的基层创新,走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杨苜指出,中国教育强区指数作为“风向标”将引领区域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夯实教育强国治理基础。展望未来,需进一步释放指数价值,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向世界传递中国教育智慧与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表示,建设教育强国得从区域教育实践抓起,而中国教育强区指数正是各地教育发展的科学“指挥棒”和数据“体检仪”,北京师范大学将持续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为教育强区建设添砖加瓦。
活动现场发布了《中国教育强区指数报告(2025)》成果。该指数通过公平、创新、规模、质量、效益等核心维度,对全国21个代表性区县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评估。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员蒲玉解读时表示,目前我国教育强区建设呈现“东部引领、中西并进”的格局,形成先导级、优势级和中坚级三大梯队;样本城区义务教育阶段表现均衡,而学前和高中阶段差异明显。
专家论道,共研教育建设新路径
专家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强区建设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薛二勇指出,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以县为主是推进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未来应持续深化教育强区指数研究,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更切实的方案与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小宁提出“三位一体”的教育强区新范式,他认为,数智时代必然会迎来新范式迁移与人类文明重塑,将为教育事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伟涛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治理的关键在于释放数据潜能,核心是推动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导学校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
实践分享,地方探索彰显改革成效
实践分享环节同样干货满满,多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带来了改革“成绩单”。 中国教育强区指数相关研究中,北京市朝阳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等典型区域的特色探索,揭示了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多元路径。
康巴什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春达在分享中介绍,康巴什区的“美好教育”模式,核心是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赋能、家校社协同共建等系统化改革,实现了从关注个别名校到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的转变,其以人为本的实践体现了有温度的教育内涵。
此外,全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辽宁省政府督学姚俊从系统化、智能化角度,拆解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路径;京师模力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执行主任于欢、浙江省乐清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小强、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校长晏广生等,分别结合本地实践交流经验、碰撞思路,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多元参考。
此次活动为教育强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助力构建普惠包容、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进一步汇聚教育创新智慧、促进优质成果转化落地。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郑蔚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