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同学校“火星生存基地”正式启用

深圳特区报 张敬媛
05-13 10:13
摘要

打破边界的成长养分荟同学校执行校长表示,火星生存基地的建成标志着学校“全球素养+在地实践”教育模式的深化

5月8日 下午,荟同学校于深圳南山前海校区举办“火星生存基地项目”揭幕仪式。作为该校“超越核心课程”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成果,这一项目在百名师生、家长及媒体代表的见证下正式启用,为在校幼儿园至12年级学生共同打造了一个融合太空科学、环境工程与生命科学的跨学科实践平台。

从理论到实践:破解火星生存难题

项目灵感源自对人类如何在火星极端环境中生存的深度思考。

在驻校科学家、非洲登月计划核心成员Dr. Adriana Marais的指导下,学生们系统研究了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环节:通过搭建模拟火星环境的种植实验室,观测不同作物在极端条件下的生长表现;探索藻类作为可持续食物来源的可行性;设计并验证自给自足的水循环系统。

这些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更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学生视角:数据背后的科学启蒙

揭幕仪式现场,参与项目的学生代表分享了实践感悟。

一名负责植物培育与数据监测的学生表示:“通过实时记录模拟环境中作物的生长参数,我们首次直观感受到极端条件对生命系统的影响。这些一手数据将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也让我对未来的科学探索充满期待。”

校方透露,部分学生已计划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或升学作品集。

顶尖科学家赋能:从校园到月球

Dr. Adriana Marais在活动中宣布了两项重要进展,其领衔的射电天文台项目正式成为中国嫦娥八号登月任务国际合作伙伴,以及个人新书同步发布。

她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我们要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科研课题。火星基地项目正是培养未来航天工程师、环境科学家的摇篮。”

教育创新:打破边界的成长养分

荟同学校执行校长表示,火星生存基地的建成标志着学校“全球素养+在地实践”教育模式的深化。无论是研究植物生理的学生、设计循环系统的团队,还是分析经济可行性的小组,这种跨学科、项目制的学习经历,都将成为学生申请世界顶尖院校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 张敬媛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李天军


(作者:深圳特区报 张敬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