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发生一起胡蜂蜇人事件——两名幼童随家长在地里劳作时,误入旁边的山林,遭到村民养殖的胡蜂攻击身亡。该事件于9月初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牟定县一处林中挂养的黄脚胡蜂(远距离拍摄)。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胡蜂以杂食为主,有很强的攻击性和掠食性。与养殖蜜蜂不同,养殖胡蜂主要是为了获取蜂蛹。在云南,胡蜂蜂蛹是一道食材,需求旺盛,胡蜂养殖在省内大部分州市均有分布。牟定胡蜂蜇人案的发生,让胡蜂养殖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监管缺位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人民网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调查。
现状:无法可依 行业监管缺失
9月14日,记者在两名幼童被蜇身亡的事发地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看到,涉事的10群胡蜂已被清理,废弃的养殖工具散落在杂草丛中。
事发地遗弃的养殖工具。人民网记者 刘怡 摄
受害者父亲陆先生介绍,他的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2岁零4个月。事发后,不愿意接受事实的他先后到县里找相关部门咨询监管事宜。“县农业农村局说胡蜂是野生动物,归林草部门管,县林业和草原局说养殖的胡蜂已圈养驯化,属于家养动物,归农业农村部门管。”这样的答复让陆先生发懵:到底该归谁管?
究其原因,是相关法律的空白。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直属的云南省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尤方东回复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畜牧业的各种文件及法规中出现的“蜜蜂”“蜂”是特指通过对植物授粉,为种植业增收、增产起到重要作用的“蜂”类。胡蜂没有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不属于家禽家畜,不宜列入畜牧法中“蜂”的范畴。简言之,胡蜂养殖不在农业农村部门管辖范围。
此前,针对养殖胡蜂是否需要办理许可证问题,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曾在官网上回复网友:“(胡蜂)不需要在林草部门办理相关许可。”9月22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通过函件回复人民网记者时进一步明确:“现行法律法规均未对胡蜂养殖、利用作出禁止或限制性规定。”
针对牟定胡蜂蜇人事件引发的监管争议,云南馨雅律师事务所于9月4日给出的《法律审查意见书》也明确:“目前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胡蜂的养殖监管单位。”
在牟定县,在陆先生咨询监管事宜后不久,为规范胡蜂养殖,该县明确了临时性的监管单位。“在上级没有明确监管单位前,暂时由农业农村部门管理。”牟定县委宣传部部长黄亚梅说。
昆明市场上售卖的胡蜂蜂蛹。人民网 尹馨 摄
问题:市场无序扩张 安全事故多发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云南是全国最大的蜂蛹消费市场,蜂蛹供不应求。
在市场驱动下,养殖户一拥而上,缺乏有效监管,风险隐患也随之显现。
问题一:防护措施不到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胡蜂养殖分为室内育种和山林挂养两个阶段,后者需放在远离人群的山林里,并在周围设置必要的防护围栏、警示牌和监控设备,安排人员值守。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养殖量较少的农户安全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牟定胡蜂蜇人事件,便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在事发现场,记者发现,涉事胡蜂养殖区域所在的山林,距离陆先生家的玉米地不到10米。
图中绿草茂盛位置为陆先生家地埂,前方有彩旗线处为涉事胡蜂养殖山林。人民网 尹馨 摄
据了解,涉事胡蜂品种为墨胸胡蜂,该胡蜂又名黄脚胡蜂。多位养殖户透露,黄脚胡蜂飞行范围在蜂巢800米内。陆先生说,事发时养殖区域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和监控设备,也没有人员看守。“在事发后第二天,养殖户才在路口处放置警示牌,在山林边用彩旗线围起来。”
防护措施不到位,不熟悉情况的人很容易误入山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问题二:养殖攻击性较强的胡蜂品种
多位胡蜂养殖户向记者透露,目前云南胡蜂养殖品种主要以黄脚胡蜂为主,但一些养殖户为了牟利,会冒险养殖攻击性较强的红娘胡蜂和七里胡蜂,其中,红娘胡蜂养殖量较多。
既然危害较大,为何还有人养殖?
昆明晋宁一养殖户介绍,同样的生长周期,一群黄脚胡蜂,一年可采七八公斤蜂蛹,一群七里胡蜂的产量则是它的两到三倍,而红娘胡蜂产量最多可达上百斤。
在利益面前,不少养殖户铤而走险。今年以来,云南已发生多起红娘胡蜂危害事件。
市场上售卖的红娘胡蜂蜂蛹。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8月21日,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政府微信公众号“魅力大桥”发布《大桥乡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红娘胡蜂养殖的通告》,其中提到:“近三个月以来,我乡共接到涉及红娘胡蜂警情14起,造成9人受伤,大型牲口受伤3头,葫芦蜂被毁20余窝,蜜蜂被毁30余窝,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余元。近期,泸西、建水分别发生红娘胡蜂叮人致死事件……”此前,虽然云南多地发布过禁养红娘胡蜂的相关规定,但因没有形成全省的统一规范,红娘胡蜂养殖在一些州市还是大量存在。即便是发布过禁养规定的地区,也囿于养殖的隐蔽性和胡蜂的危险性,无法当面逐一查实,偷养行为时有发生。
对此,临沧一养殖户直言不讳地指出:“偷养行为无法查证,监督主要还是有受害人举报,警察才会介入。”
问题三:胡蜂捕食蜜蜂
在蜜蜂养殖户看来,胡蜂与蜜蜂“势不两立”。
“养蜜蜂,就等于在给胡蜂养饲料。”云南一家蜜蜂养殖企业的负责人表示,虽然养殖户会给胡蜂投喂饵料,但如果周围有蜜蜂,胡蜂还是喜欢捕食蜜蜂。
多位胡蜂养殖户也向记者证实,胡蜂的确会捕食蜜蜂,不过黄脚胡蜂一般捕食数量较少,只有红娘胡蜂会对蜜蜂全面捕杀。
鉴于以上隐患,能否让胡蜂养殖实现全封闭式圈养?
对此,多位胡蜂养殖户向记者表示,人工圈养技术不成熟,成本较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建议:明确监管责任 建立地方规范
市场供不应求,对于养殖户而言,胡蜂养殖成为一个投入少产出多的产业增收项目。
“农户购买培育好的种群,拿回去直接放在山林中挂养,山林资源越丰富,产量越高。”楚雄武定的胡蜂养殖户白云聪介绍,对于普通农户而言,直接从大户手中购买蜂种回去挂养,不需要什么技术,管理得好,一百群胡蜂一年收入能到5至8万元,比打工强。
长期研究胡蜂养殖的德宏师范学院教授郭云胶也指出,在林下养胡蜂,不与其他林下经济争空间,前景广阔。“按最保守计算,云南可以养100万群胡蜂。”
山林中挂养的胡蜂(长焦拍摄)。人民网 尹馨 摄
鉴于胡蜂给农户带来的发展“钱”景,在相关法律条文空缺的情况下,该如何规范养殖?首先要明确的是监管部门。
出版过胡蜂养殖书籍的昆明学院教授刘子超认为,从农业的角度看,养殖的主体是农民,从林业的角度说,养殖是在山林里面,所以两个部门都可以做,共同监管。
采访中,多位胡蜂养殖户提出,养殖胡蜂的空间主要是山林,建议由林草部门监管。
关于如何规范养殖,相关各方也给出了对策。
“养殖蜜蜂的区域,方圆50公里范围内,必须全面禁养胡蜂。” 某蜜蜂养殖企业负责人丁畅说。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和绍禹则指出,养殖胡蜂兴起于最近二三十年,业界对胡蜂研究滞后。“应先加强基础研究,把胡蜂的生物学特点、饲养管理方法研究清楚,明确适合养殖的种类,得出好的效果后再向外推广。”
养殖户规范养殖设置的防护措施。人民网记者 符皓 摄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回复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出,建议由政府或相关部门从防范人畜安全风险的角度出发,及时组织人员对胡蜂养殖技术及其安全防范管理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制定此类食用动物养殖行业管理规范。郭云胶建议,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己出台一些安全措施、规范,禁养红娘胡蜂,规范其他小型胡蜂养殖。
养殖户查云军结合养殖经验建议:“可由政府支持相关科研机构加强对胡蜂的研究,把全流程圈养技术研究透,把风险降到最低,有效发挥胡蜂的经济价值。”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