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互利天下:广东外贸一千年大展”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启幕。展览甄选逾200件(套)精品文物,力求系统展现一千年来广东对外贸易制度的独特贡献。展览展期持续至2026年10月15日。
据介绍,广东的海外贸易史如一条奔涌千年的长河,凭借地理与历史优势长期引领中国外贸,其贸易制度兼具全国性与地方性的双重意义。
此次专题展让观众得以回望这段跨越千年的贸易旅程,深入全面地认识广东如何在浪潮中探寻开放契机。从实物贸易到制度建设,广东以文明交流为魂,尽显历史自觉与创新精神。
展览以时间为脉、以文物为证、以制度为线,解密岭南大地延续千年的开放传承与辉煌。
秦汉时期中央已在岭南沿海设置管理机构,而专门针对海外贸易的市舶制度在唐代才出现。这一制度起初主要在广州施行,到了宋元时期,便逐步推广至东南沿海的各个港口。宋代颁行的《广州市舶条法》,更成为全国性贸易法规。
明代设立广州市舶司,以朝贡体系统辖南海贸易。当十五世纪大航海时代来临,广东海外贸易制度尤具有典范作用:十六世纪率先转型允许直接贸易,形成广州-澳门体系;十七世纪在粤海关与十三行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及“一口通商”政策推动下,中外科技文化深度交融,彰显出“开放”与“互鉴”的共生。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战略授权,率先突破传统外贸体制,践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路径,极大地激发市场活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进入新时代,广东紧扣制度型开放机遇,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贸片区为平台,积极探索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新机制,并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规则衔接与区域协同。从“先行先试”到“引领示范”,广东不仅长期稳居全国外贸首位,更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了宝贵的“广东经验”,书写了高质量发展与开放创新的崭新篇章。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