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手机”“查考勤”“早晚自习”“家长群”……这些本属于中学的标签,如今正悄然爬上大学的日程表。当高校管理越来越像“高中”,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教育的进步,还是成长的退步?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要求大一新生“写申请带电脑”的规定,再次点燃公众对“大学高中化”的热议。校方回应称,此举初衷是防止学生沉迷游戏,但目前已取消该规定。
从规定来看,这所高校自以为是对学生负责,想通过设置“人为路障”防止学生误入“歧途”。但很明显,这所学校搞错了因果关系。学生沉迷游戏只是因为带了电脑吗?写了申请书就能防止学生沉迷游戏吗?
高校用这种强制提交申请书,并要求家长签字的方式来约束成年人,未免把大学生都预设成了缺乏自制力的“巨婴”,且有明显的“甩锅”倾向。一旦学生真的沉迷游戏,那么“电脑”就是罪魁祸首,而学校则有“申请书”这一“免死金牌”——这样的逻辑之下,学生才真有可能被培养成“巨婴”。
更矛盾的是,在在线协作、在线教育成为学习标配的今天,电脑早已从“娱乐工具”进化为“生产力工具”。当其他高校都在打造智慧教室时,限制电脑使用就像绑住了赛车手的方向盘,既跟不上时代的速度,又束缚了前进的可能。
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建多高的围墙,而在于点亮多少盏引航的灯。与其用一纸申请书去设限,不如建立更开放的沟通机制,做学生的“成长合伙人”,比如定期与学生来场咖啡会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和生活资源,发挥好高校应发挥的作用,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从根源上让学生意识到“沉迷游戏”的有害性,培育真正的自我管理能力。
好在武汉理工大学在舆论关注后迅速取消了这一规定,展现了其倾听学生和社会声音的开放态度。毕竟,没有人能通过永远系着安全带学会走路,也没有人能通过永远交着申请书学会自律。培养出具有自主管理能力的人,本来也是大学教育目标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此前报道】
新生带电脑进校要写申请书,还要家长签字?武汉一高校回应:已取消|有料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