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热带气旋“丹娜丝”残余影响,香港天文台7月10日半日内三度发出红色暴雨警告:所有学校停课,中一入学注册日期改为下周一,引发质疑。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截图
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7月11日中午在社交平台发布题为《艰难的决定》的帖文,强调保障市民大众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首要、根本任务,所以政府选择提早发出预警,并做好超前准备,形容哪怕“做多”,哪怕安全系数过大,哪怕天气瞬息万变而令预测有偏差,认为应该“宁安全、莫后悔”。
陈国基社媒截图
陈国基表示,他在7月9日收到天文台汇报,预警香港7月10日至11日可能出现暴雨及狂风雷暴恶劣天气后,十分忧心。一是回想起以往市民在恶劣天气下返工返学,在街上狼狈行走、举步维艰的画面,于心不忍;二是记起7月10日至11日是中一入学注册日的日子,很多家长会带同小学毕业的子女前往中学注册,更会有家长带同派位结果未如理想的子女到不同学校奔走“叩门”,如遇恶劣的天气状况会非常辛苦狼狈。所以当天第一时间召开了由他领导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听取天文台的汇报,为可能出现的暴雨及狂风雷暴恶劣天气作超前准备。
陈国基指出,会议上,天文台详细分析“丹娜丝”的预测走势、相关雨带以及其南侧活跃西南季候风的发展,并预计香港在周四及周五可能会受到暴雨影响,极端情况下全日降雨量预计或超过390毫米。390毫米全日降雨量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香港有记录以来第五大的降雨量,或者是预计全年总雨量的大约六分之一。
陈国基说,根据天文台的解释,暴雨预测与台风预测有很大分别。在现今的科技下,台风走势有较大的可预测性,但是暴雨带则千变万化,而且瞬息万变,越早作出的预测,误差肯定越大。而且全日的预测降雨量,究竟是全日24小时平均、广泛地降雨,抑或是较集中在几个小时内,或是比较集中在几个局部地区降暴雨,对市民的实际影响和市民个体的感受已经有很大的分别。曾经有天文台的同事做了一个很形象化的比喻:我们都知道在煲水时,水会在100度的时候沸腾,但是我们不会知道究竟哪些“气泡”会在哪里冒出来。暴雨预测就是这么困难。
而根据天文台在会议当天所作的预测,最大的暴雨预计会在7月11日清晨影响香港。当时督导委员会面对艰难的选择:究竟是按照惯常做法,继续等待不断更新且越实时越准确的天气预报,才作防灾准备和应变部署;还是根据大势预测作出超前准备,防范灾害、给市民更好的安全保障?
图源:中通社
陈国基表示,选择等待,可以按最接近实时、准确度最高的天气预测作出应变,降低不确定性,亦可以避免因很可能出现的偏差而被市民质疑;但市民就要像过往一样,等到清晨5、6点,透过电台电视台的最新消息,才得知最新的天气警告讯息和各项安排,市民自身的应变应对安排亦会变得很仓猝、狼狈。过往更有不少市民、学生出门后才留意到实时发布的天气警告讯息,市面会较为混乱。相反,如果选择提早预警并作超前准备,则可以让社会各界提前准备就绪,减低恶劣天气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亦可以让市民提前作好规划准备,尽量减少对生活的影响和困扰。当然,因为暴雨科学预测的困难性限制,早期预警会有出现偏差的风险。
陈国基强调,保障市民大众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首要、根本任务,这点不容置疑和犹豫。所以选择提早发出预警,并做好超前准备,哪怕“做多”,哪怕安全系数过大,哪怕天气瞬息万变而令预测有偏差,我们都认为应该“宁安全、莫后悔”,根据科学的天气预测,担当作为,从市民角度出发,尽早发出预警并做好早期应对方案和措施,全力减轻恶劣天气带来的威胁和影响。
陈国基介绍,督导委员会在会议上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的各种准备,包括渠务署实时在星期三晚为240个容易因淤塞而水浸的地点进行特别检查及清理工作;路政署迅速再次对行车和行人隧道的水浸警告系统进行检测;其余工务部门亦指示员工及承建商随时候命,在有需要时立即处理突发事件。消防处、警务处、民众安全服务队及医疗辅助队等亦做好应急准备,全员候命,随时准备为有需要帮助人士提供协助。民政事务总署亦动员区议会、地区“三会”委员及关爱队等,向居民发放最新天气信息。这种种超前准备都需要资源投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7月9日主持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全面检视并督导跨部门就台风及暴雨袭港的整体准备和应变部署。政府新闻处
陈国基表示,中一入学注册日方面,很多家长都会带同小学毕业的子女前往中学注册。10日香港天气十分不稳定,暴雨伴随着狂风,令不少市民出入十分狼狈。由于预计7月11日的天气情况持续恶劣,为确保年轻学生的安全,并考虑到全港大部分学校已陆续放暑假,停课对学生的学与教实际影响较少,我们作出另外一个艰难决定,就是超前在10日中午时分公布所有日校停课,并将原定当天的中一入学注册日顺延至下星期一( 7月14日)。
陈国基说,我们清楚明白,任何停课和更改中一入学注册日期的决定,都可能会为一些市民带来不便,亦十分理解伴随“超前决定”的就是更多的不确定性。然而,年幼、年轻学生的安全,一定是政府最重要的考虑,亦希望透过尽早的公布,方便家长和照顾者做好准备。
对于有市民指出,天文台由7月9日深夜起先后5度发出黄色暴雨警告、3度转发红色暴雨警告,质疑天文台为何不一直挂“红雨”。陈国基解释,受到“丹娜丝”残余及西南季候风“共同发力”,这次的雨势变化十分急促,每个暴雨警告信号的发出或转变,都是根据当时的实时降雨数据和科学预测,例如“黄雨”和“红雨”就分别代表香港广泛地区已录得或预料会有每小时雨量超过30和50毫米的大雨,且雨势可能持续。天文台会因应天气转变,发出不同的暴雨警告,并实时透过电台和电视台向市民广播。
陈国基最后表示,天文台最新预测11日的雨量应该会较早前的预计为少,但天气变幻莫测,请各位市民继续保持警觉,留意天文台发放的最新天气预测和警告。政府各部门会继续坚守岗位,按准备好的应变部署,致力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