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手机壳成“健康隐形杀手”?读特记者走访华强北,商家透露材料来源|有料

读特新闻记者 黄泽霖
07-15 22:20
收录于专题:有料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华强北这片商圈靠着手机配件撑起半边天,如今依旧延续着"一米柜台"里的热闹。

近日,“9.9元包邮手机壳铅含量超标30倍”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此前,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开展手机壳产品质量专项风险监测,随机从各类销售渠道购买价格从十几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机壳,对有害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部分低价手机壳的铅含量超出国家标准上限30倍。

作为国内知名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华强北也在这波“低价手机壳”争议中多次被提及。读特新闻记者注意到,网上不少9.9元包邮的手机壳都标注了“华强北”字眼。7月14日,记者走访华强北,看看低价手机壳到底有何“猫腻”。

赛格通信市场内部。

在华强北赛格通信市场,读特新闻记者发现,5元、10元、15元及以上价格的手机壳堆满货架,不少批发商和消费者在现场“扫货”。

消费者吴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曾在网上买过9.9元包邮的手机壳,“用了一个月就发黄”。她坦言,相较质量,自己更加注重的是手机壳好不好看,并未关注产品本身是否存在异味。此次来华强北,吴女士姐妹二人共买了30余个手机壳,价格最低的一个仅要5元。

一家门店售卖的手机壳照片。

赛格通信市场一名售卖手机壳的商家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赚得不多,主要靠走量”。该商家表示,自己商铺售卖的正常型号基础款手机壳售价为20元,成本15元,每个赚5元左右,这样的产品属于“中价”产品,主打“新料”。“我们主要用石油提炼的原生材料,无异味,强磁贴合,瞄准注重质量的消费者。”

提及网传的低价手机壳有害物质超标一事,他坦言,华强北手机壳市场中确实存在部分低价劣质的手机壳。他表示,网上售卖的9.9元包邮的手机壳,部分会选择在华强北拿货,这类手机壳往往味道挺刺鼻。该商家还表示,低价的秘密在于“回收料”——医疗废料(回收针管、输液管)、马桶回收料等经简单处理后注塑成型。“(劣质手机壳的味道)是消不掉的,哪怕洗了它本质也还是那些东西。”他建议,在购买手机壳时,尽量避免低价且有刺激性味道的全塑料公仔软壳。

据了解,目前,手机壳未被列入强制性认证商品目录,大量“三无”产品(无厂名、无质检、无标准)通过电商渠道流入市场,消费者仅凭网页图片难以判断材质优劣。在网购平台中部分手机壳在宣传页面上会注明“食品级”“硅胶原材料”,也有部分仅进行商品画面展示。

为何部分低价手机壳没有3C认证?有商铺客服解释,手机壳并不属于数码产品。还有客服会展示商品的检验报告,其上方标注含铅量为“未检测出”,而部分店铺的产品宣传页面并无相关宣传或检验报告。

一名化工领域行业人员告诉读特新闻记者,手机壳有普通橡胶味或塑料味不一定有害,因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一些材质本身会带有轻微气味,通风晾晒一周内味道散去,大概率是安全的。“刺鼻味道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问题。”他表示,有刺鼻味道的手机壳可能携带塑化剂、多环芳烃、重金属、甲醛、苯系物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有健康风险。

如何选购手机壳?据中央广播电视台的国家应急广播发布的相关报道,选购手机壳需记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液态硅胶;二是TPU环保无毒。同时,还需查看执行标准,执行“GB4806.7”标准的才是安全的手机壳;最后,尽可能避免选择花里胡哨、毛茸茸还价格便宜的手机壳。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黄泽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