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火如荼的外卖大战,消费者是不是感觉“捡到宝”?7月14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尤其要注意“囤奶茶”潜藏的食品安全风险。
图源:光明网
其实,近期外卖市场掀起的“三国杀”,只是“看上去很美”。美团、淘宝闪购(整合饿了么)、京东三大平台单日订单量突破2亿单背后,却是商家超负荷运转、骑手疲于奔命、食安风险上升的行业困境。
外卖大战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将众多餐饮门店拖入“疲劳战”。在实施“零元购”“首单免费”等补贴期间,商家日均订单量激增,但每单净利润骤降,最终被迫超负荷生产,进而导致操作规范失守、食品安全风险上升。这种现象多年前就曾上演,如2015年“郑文琪龙虾盖浇饭”一门店因超负荷加工,引发集体食物中毒。历史教训证明,当商家陷入“不补贴没订单,补贴了没利润”的恶性循环,食品安全防线往往最先崩塌。
骑手群体虽然得益于平台补贴力度加大、单量猛增,成为外卖大战的短期获益者,但高温天加上“干冒烟”式的奔波对骑手人身安全、城市交通治理也是巨大挑战,一旦外卖大战偃旗息鼓,骑手又将不得不适应新的“算法”。
外卖平台的竞争,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体验的争夺。当补贴退潮,真正留住用户的,是稳定的品质、高效的配送和人性化的服务。某平台通过AI路径规划系统将骑手无效行驶距离大大压缩,同时建立“食安封签”和厨房直播机制,使消费者投诉率显著下降。这种“技术+品质”的组合拳,才是突破价格内卷的关键。
消费者体验的提升需要全链条发力。在前端,平台应优化界面设计,提供精准的菜品推荐和实时配送追踪;在后端,需加强商家资质审核,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对使用劣质原料、卫生状况堪忧的商家实施“黑名单”管理。同时,平台需平衡各方利益,重构骑手与平台的关系。当服务质量取代低价成为竞争核心,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违背商业本质的狂欢终将落幕。始于2016年的共享单车“彩虹大战”以一地鸡毛收场,2021年社区团购的低价竞争引发监管重拳,过度依赖资本输血的商业模式注定不可持续。外卖行业亦然。当消费者发现“0元奶茶”伴随菌落总数超标,当骑手事故率成为城市交通治理痛点,外卖大战的退场将指日可待。
当外卖大战的硝烟散去,留下的将是行业对商业本质的重新审视。当平台从“烧钱抢量”转向“服务定输赢”,当商家从“疲劳生产”转向“品质深耕”,当监管从“运动式整治”转向“长效化治理”,外卖行业才能真正实现用户、商家、骑手的共赢。
【相关链接】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