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启动8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7月9日公布三项南向通优化措施,包括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行机构(此前报道>>债券通多项优化措施出台 “南向通”纳入四类非银机构),优化债券通离岸回购业务机制安排,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以进一步满足利率风险管理需求等。这些制度优化不仅回应市场所需,也标志着相关债券市场从无到有、由小至大,制度不断完善,产品与交易方式日益丰富,国际认可度与吸引力显著上升的发展。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香港应善用政策,持续深化金融互联互通的黄金机遇,稳健壮大债券市场,贡献国家金融扩大开放所需。
亮眼的成绩单为市场注入信心——今年1—5月,债券通日均成交额接近470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增长超过30倍;截至目前,共有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9家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其中835家通过债券通进场,开设超过4099个交易账户,仅过去一年新增账户数目便达213个,境外投资者在债券、回购、衍生品等方面的交易活跃度均有所提升,持有债券规模今年也达到新高。成绩数据进一步印证互联互通成果渐见成效,全球资本正以热情回应,债券通作为境外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的首选通道,其制度影响力与品牌认受性已逐步成型。
面对全球金融格局重塑与地缘政治风险升温,不确定性虽带来挑战,但香港债券发展却迎来新的机遇。目前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为全球第二大,但国际投资者的整体配置比例仅约3%,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储备与机构投资组合中的地位上升,香港作为桥梁平台的重要性亦水涨船高。8日有大行发表研究结果,多达三成受访储备机构表示已经减持或计划减持美国资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显示,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总量则见增长,较今年初增长了近2000亿元人民币,反映在关税战下人民币债券因其低风险、稳定回报的特性,愈加受到国际资金青睐,尤其“去美元化”趋势加速,人民币债市正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替代选项。债券通机制的持续优化,恰好为香港在全球金融重构中承接资金流、释放制度优势创造更大空间。
事实上,香港在债券通中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通道,而是朝向制度平台与金融节点的方向深化。一方面,香港一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行先试”先验场,得以测试并优化各类互联互通制度;另一方面,香港凭借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成熟的法治体系和高素质金融人才,已发展为国际资金对接中国市场的中介枢纽。随着南向通参与主体不断扩大、互换通及回购通等配套日趋成熟,香港的制度承接力与产品创新空间同步提升。在“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互动下,香港不仅是连接者,更逐步成为引导者与转化者。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袁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