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才面对面 | 赵紫州:在纺织车间里找到AI落地的答案

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吴佳妙/文 魏丹 李旻桦 肖邦昊/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10-09 15:4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赵紫州看来,深圳对人才的重视是系统而真切的,这些政策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深圳发展的决心。

当刀片电池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当5G技术领跑国际无线通信新征程,当‌智能无人机为世界带来全新视野,当湾区的海风穿过研发中心的散热孔,当深南大道的霓虹与实验室光谱同频。“创新之城”深圳,正以每秒万亿次的数据心跳,孕育着这个时代的奇迹。


“鹏城优才”是深圳的造梦引擎,他们以奋斗为源代码,刻录着永续创新的城市基因。他们是科技攻坚者‌,刺破未知的边界;是人文探索者‌,点亮文明的穹顶;是行业深耕者‌,铸就产业的基石。深圳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办)推出《优才面对面》人才访谈栏目,聆听“鹏城优才”解构奋斗经历,讲述精彩故事。

“‘微埃’取意微小尘埃,我们相信,只有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才能成就真正的大事。”深圳市微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赵紫州在谈及公司名称由来时,如此阐释团队的创业初心。他回忆道,创业初期正值全国乃至全球创业热潮,许多人怀揣着改变世界的宏大梦想,但往往因目标过于高远而难以落地。赵紫州坦言:“我们的愿景或许同样远大,但必须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开始。”

这位曾深耕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青年科学家,如今将目光投向了传统纺织行业的一线车间。他与团队用七年时间,聚焦纺织厂里“找线头”这一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以AI与机器人技术破解行业痛点,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升级。而深圳,这座以包容与活力著称的创新之城,正是他扎根成长的“人才沃土”。

本期《优才面对面》邀请到了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深圳市微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赵紫州,分享他如何在“微小”处深耕,以硬核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的创业历程。

01

从“堆技术”到“做减法”

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全奖毕业生,到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赵紫州的学术轨迹曾沿着典型的“科研人才”路径发展。然而,这位专攻半导体材料合成与智能制造的青年科学家,最终却选择走进纺织车间,与细如发丝的纱线线头“较上了劲”。

这一选择的背后,既有家族纺织企业的背景影响,也有他对科技与产业结合点的敏锐洞察。“家里做了30年纺织,让我一眼看懂了行业的真实痛点。”赵紫州说。他意识到,那些重复、艰苦且高要求的工作,正是机器人替代人工、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突破口。

但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初出实验室的赵紫州,也曾一度陷入“技术完美主义”的陷阱。“我们当时恨不得把机器人做成艺术品。”赵紫州笑着说,团队最初的设计堆砌了各种前沿技术:激光雷达、室内定位系统、灵巧手……

直到赵紫州把这台“技术集大成者”展示给一位纺织厂老板,对方反问:“你这机器人确实省了三个人力,但我是不是还得招两个博士来维护?”赵紫州才意识到,真正的智能化不是堆砌技术,而是“实用至上”。团队随即转向“做减法”,去掉冗余配置,聚焦客户最核心的需求:降本、增效、易维护。

“大道至简”,赵紫州总结道,科技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的。

02

从“两分钟一修”到“24小时运转”

对纺织厂客户来说,赵紫州团队带来的改变清晰可见。过去,一台精密的实验室机器人需要专人反复调试。如今,整个车间的十几台设备能够昼夜不停地稳定运转。微埃研发的机器人,实现了“1.5秒精准找线头,成功率超98%”的突破。

在高温、高湿、棉絮纷飞的纺织环境中,精准捕捉轻柔飘动的纱线线头,对机器人来说是极高的挑战。“机器人擅长处理‘重、硬、固定’的物体,却很难应对‘柔、软、不确定’的线头。”赵紫州解释道。

回忆起研发初期,赵紫州坦言,“为了拍一段五分钟的演示视频,机器运行两分钟就要调试十分钟,最后只能靠剪辑拼凑。”但也正是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推动公司产品不断迭代。

于是,赵紫州选择把团队从CBD搬进县城工业园,让科研人员扎根车间,与挡车工一同感受每一道工序的细节。“没有外卖平台、没有打车平台,只有就近买的工作盒饭。”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群科研人员埋头攻坚,一待就是四五年。

七年坚持,终见成果。截至目前,微埃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已迭代至第七代,成本较上一代降低20%,效率提升10%–20%,并服务了4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从2018年项目立项到2025年第七代产品试运行,微埃完成了一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质的飞跃。


03

从“试试看”到“离不开”

赵紫州与深圳结缘,始于一场在硅谷举办的前海创业大赛宣讲会,彼时,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深圳的他,却意外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

赵紫州回忆道:“我走过全球六七十个国家,深圳是我心中最接近硅谷的地方,但比硅谷更接地气,更让我有归属感。”赵紫州特别欣赏深圳的包容性,在他看来,“来了就是深圳人”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深入城市肌理的文化。在这里,年轻人充满活力与拼搏精神,政府工作人员思维活跃、沟通直接,让创业者能够专注事业本身。

2016年,赵紫州参加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在美国硅谷举办的创业大赛,获得第二名,前海管理局给了十几万元启动资金,不仅有免费的办公室,还配备人才房,赵紫州决定带着团队回国创业。尽管深圳为人才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但赵紫州坦言,最初吸引他的并非政策红利,而是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人才生态。在参赛过程中,他看到了一群和自己一样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人,大家聊技术、聊市场、聊未来,没有客套,只有真诚的合作意愿。这种氛围让他认定:“如果要选一个创业的地方,一定是深圳。”

而深圳作为国家先行示范区的政策优势,也为这份“认定”注入了长期发展的底气。“住房、子女教育、人才奖励等配套政策,确实为创业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在赵紫州看来,深圳对人才的重视是系统而真切的,这些政策让他更加坚定了留在深圳发展的决心。

深圳,正以其包容的生态、务实的政策与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为人才提供最适宜生长的土壤,而人才的发展,又强化了深圳的创新生态。这里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又有“把技术落进车间”的务实理念,在这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创新,都有机会在完整的产业链支持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成为改变行业的参天大树。

“科技要为普通人服务,先解决民生刚需,再谈宏大叙事。”赵紫州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创业的初心,也揭示了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不能只悬浮于概念,而要扎根于现实场景,解决具体问题。

编辑 陈桥魁 审读 张蕾 二审 范锦桦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吴佳妙/文 魏丹 李旻桦 肖邦昊/视频 徐瑜鸿/海报设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