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丨街道里的“深圳活力”奔涌迸发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08-20 08: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街道有多强?近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发布“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深圳共有58个街道入围全国500强,占比超过10%,数量位列第一。

这份以街道为观察对象的榜单,更能从细微处深入城市的经济、社会肌理。因为,街道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治理末梢”,其创新活力日益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深圳而言,细分数据更能显示这份榜单的“含金量”。比如,目前深圳共74个街道办事处,近八成街道位列榜单,足见深圳各街道发展之均衡;深圳入围此榜单百强街道的有39个,在全市街道中占比52%,6个街道跻身前10名;前20名中,深圳有12个街道入选,占比六成。

有个成语叫“沧海桑田”,恰好将排在榜首的粤海街道与同样跻身前10名的坂田街道的名字包含在内。可以将这看成是一个隐喻,无论是“粤海”,还是“坂田”,都是深圳改革开放以来蝶变的一种象征,显示了深圳以街道为支点的蓬勃生长力量。

深圳街道之所以这么强,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圳一直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各街道因地制宜,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打法”。以粤海街道为例,它依托科创资源成为“创新策源地”,被网友称为“最牛街道”,2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汇聚了上百家上市公司和华为、腾讯、大疆、百度等“大厂”,辖区拥有112家上市公司、上千家科技企业,高附加值产业密集成为其经济高增长的核心动力。

排名第二的宝安区西乡街道依托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打造“智造枢纽”;排名第三的龙华区龙华街道构建起“总部+研发+制造”的全链条生态……这种差异化定位使深圳街道摆脱了同质化竞争,形成多引擎驱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街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观察城市活力的最佳窗口。当每个街道都找准产业坐标,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城市经济肌体才能真正强健。深圳街道的集群式崛起,为这样的论断提供了生动注脚。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跃)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