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大校园里满腔热忱的青年,到国际化学校的创办人,张格霖的成长轨迹恰似深圳教育发展的一个微小切片。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让我们来了解这位“深二代”的故事,看他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在梧桐山下浇灌出一朵中西合璧的教育之花。
1997年,举家从陆丰来深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璀璨烟花照亮了深圳河的两岸,也改写了不少人的命运。在汕尾陆丰市一座老宅里,10岁的张格霖趴在电视机前,全国上下都在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看着电视机里那面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他的父亲做了一个决定:“我们去深圳吧”。
张格霖回忆道,搬家的决定下得很快,在学校开学的前一天,一家人连夜赶往深圳。就在1997那年,他父母买下了深圳的第一套房子,10岁的张格霖变成了“深圳人”。
“我记得抵达深圳是晚上11点多,国通大厦的灯还亮着,当时看着周边的高楼大厦,内心还是很震撼的。说到底还是要感谢香港回归祖国,很多潮汕人都来到了深圳发展。”张格霖说。
那时的深圳,正是一座拔节生长的年轻城市,高楼如雨后春笋,道路延伸宽阔,更让人心动的是崭新的学校、明亮的教室和未来无限的可能。据张格霖回忆,因为香港回归祖国,当时许多潮汕人来深圳发展,或把小孩送过来接受更好的教育。深圳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潮汕人早就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几乎覆盖了深圳的各个产业。
从童年时期开始,深圳浓厚的创业氛围,就悄悄影响了张格霖。“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不少同乡都发展不错。有同村人1990年来到深圳东门,从最初的一毛钱一碗粥,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改行卖衣服做服装行业,最后发了家。”张格霖说,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勤奋,就可以发家,赚到“第一桶金”。
德国新乌尔姆市教育局局长一行访问华美外国语学校
在深大感受何谓“创业”
张格霖小学就读于深圳市新沙小学,又在深圳市高级中学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2006年就读于深圳大学,在这里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度过了7年时光。他的学生时期,一直浸润在深圳这座具有创新、奋斗基因的城市里。
深圳大学的创业文化氛围对张格霖影响很深,当时的深大依托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理优势与创新基因,培养了一大批活跃于科技、商业、文体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这位89级计算机系学长。许多杰出的深大校友、企业家都会经常回学校开讲座。他们不仅是深圳本土创业的标杆,更是无数深大学子的精神榜样。在深大的7年里,张格霖浸润在这种“创新+责任”的文化基因中。他积极参与社团,倾听校友企业家讲座,积极参与勤工俭学,投身社会实践。
2014年,从深圳大学硕士毕业的张格霖,在师兄的引荐下进入天虹总部。天虹是一家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着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天虹三年时间里,张格霖深入学习了现代企业运营模式,从供应链到品牌战略,从团队建设到市场拓展,积累了扎实的商业管理经验,为他日后创办国际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美外国语学校与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签订帮扶结对协议
创办国际化学校,探索教育新范式
2017年,张格霖离开天虹,开始探索创业方向。彼时,深圳的国际化教育需求正快速增长,而罗湖区作为深圳最早发展的城区之一,亟需一所高水准的国际化学校。2018年,在罗湖区委和罗湖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张格霖创办了深圳市罗湖区华美外国语学校,并担任理事长和投资人。
罗湖区华美外国语学校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梧桐山脚下,学校规划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提供了上千个优质学位,为辖区就业及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2020年,专项开设香港班、聘请资深港籍师资、采用香港原版教材、复刻港式教学场景,解决逾千名港籍学生的读书问题,成为深港教育融合的实践样本,为后续深化粤港澳教育协同积累了宝贵经验,让“扎根深圳、服务湾区”的办学定位有了更厚重的内涵。
2024年12月25日,在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与华美外国语学校正式签署结对帮扶协议,共同推进“名校+民校”高中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现在华美外国语学校依托深圳高级中学(集团)重点帮扶资源,同步深高中心校区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活动;普高和国际化协调发展,打通DSE、A-level等多通道升学体系。
作为深高校友,张格霖坦言“有了母校的结对帮扶,华美外国语学校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都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坚实的支撑。这份来自深高的力量,让我们对打造大湾区‘中西融合教育示范校’的目标更有底气,也让我们能更专注地探索如何将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选择”。
“深圳的国际化教育,不应该只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应该扎根中国文化,培养兼具全国视野与民族自信的新一代。”张格霖表示,未来华美将继续深化“中西融合”特色,探索更具深圳特色的国际化教育路径。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