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全国第40个教师节。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深圳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新教师多元引进模式,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加入深圳教师队伍。值此特别日子,读特新闻记者走进深圳中学高中部,与其中4名清北名校毕业生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早在2017年,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就提出“让最优秀的人教育下一代,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的理念,此后,深圳中学加大了对名校毕业生的引进工作。接受本次专访的4名教师,均是在2020年加入深圳中学高中部的。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深中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这次访谈中,我们将一起倾听他们的教育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将个人的专业素养与深圳教育的发展相结合,以及他们对于深圳教育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徐杲,深中数竞教练
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直博

“最开心的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懂事了”
徐杲是高中开始搞数学竞赛的,之后被保送上了北大,选择当教师是他读博后期做的决定。
“当时我搞科研其实搞得还可以,但感觉确实从小就喜欢数学竞赛的领域,即使大学做的事跟竞赛完全没关系,也一直在关注竞赛。”徐杲说。为了更好地体现自我价值,他选择回到校园,培养下一代。
“从现实角度讲,来深圳当教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另外,深中的平台很好,朱华伟校长是一位很优秀的教育家,在专业上也是数竞圈子内的‘顶尖大佬’,所以在这个平台做竞赛工作,肯定有很多便利和进步的空间。综合这些优势,我就来了深中。”徐杲说。
在深中做竞赛教练并不轻松,除了正常课程以外,徐杲还需要额外给孩子增加一些数学课。“刚上班的前两年,基本每晚备课到凌晨一两点,然后早上7点多就起床去上班了。”他的努力也换来了成果,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徐杲而言,帮助学生取得成绩是一方面,更让他高兴的是看到孩子们懂事了,懂得明辨是非了。“带这些竞赛的孩子一般时间会比较长,可能会有4年、5年。这个过程中,我能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看到孩子从‘小不点’,到最后比我还高,觉得特别欣慰。”徐杲说。他认为,自己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培养和向社会输送能和周围人友好相处、友善交流的人。
繁忙的工作以外,徐杲基本没有太多娱乐时间。“一方面,我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另一方面,教学的压力确实大,尤其是备课难度大。”徐杲说。
“这种学竞赛、特别顶尖的孩子,对老师备课讲题要求很高。你要不停地去找一些很新、很有难度的题,而且很多内容你不可能备完一次课,后边用好几遍,你要一直找新的东西去讲,并且在讲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竞赛到最后的层次难度确实很大,你自己先看懂或者先做会一道题,可能就要花一两个小时,然后讲这道题也得一个多小时。”提起自己的工作,徐杲如数家珍:“我们上课时间也很长,比如初三、高一这两个比较关键的年份,大概每周周一到周五的上课时间有近30个小时,确实比较辛苦。”
“我大概有5年没有出去旅游过,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自己在家打游戏减压。”徐杲说,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经把他的时间填满,但学生的正向反馈和交出的优秀成绩,也让他甘之如饴。

史胜男,深中英语教师
北师大英语系本科,北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当班主任对我的挑战很大”
史胜男最初是不愿意当老师的。在来到深圳中学高中部前,她曾在政府部门、出版社工作过,后来觉得还是学校更适合自己。
来到深中后,史胜男当了4年的班主任。提及此,她颇为感慨:“教学方面我还是比较能够摸透,因为愿意带路的人很多。但是当班主任,对我的挑战反而是更大的。”
她认为,挑战主要来自跟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家长会希望你在短时间内帮他解决一些问题,但其实这不可能。很多问题的形成是经年累月的,这时候就达不到他们的预期。其实,我是属于那种爱操心的人,大部分情况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都愿意去跟孩子、家长交流,因为我觉得我们做教育就跟种树一样,我愿意去投入时间。”史胜男说,班主任的压力在于很难让每个人都满意。“有些时候不是学生交不上满意的答卷,而是自己交不上满意的答卷。”
“别人把情感寄托给你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去接收。当然,我们有班主任工作室,有级长,他们会给我提供很多的意见和支持,我们有问题的时候一定会向他们求助,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史胜男说。
当班主任的日子里也并非全是压力,也有许多来自学生的温暖。史胜男有一件印象十分深刻的事情:“有一个以前带过的孩子,他去年高考发挥得不是很好,去复读了。等到今年高考完,他跑过来跟我说他考上什么大学,虽然没有很好,但是是他向往的。”史胜男说,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被学生记住了,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往往在这种时刻,我就会跟自己和解。”
说起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史胜男提起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对教育还是有追求的。我理想的教育就是每个人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共同去托举教育。如果人人都是教育家,或者说人人是一个小教育家,我们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大的教育的课堂。”

徐懿,深中语文教师
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创意写作硕士

“教育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散发”
当年高考完后,成绩优异的徐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中文系,一读就是6年。毕业后,他同时拿到了深中和腾讯的offer,面对教书育人和大厂,他最终选择了前者。“当时深中新校区刚建起来,是‘小斯坦福’的风格,非常漂亮,心里就充满了向往,后来又在深中实习了一段时间,感觉也很充实,回去之后就铁了心要来深中当老师。”
说到“教育家”,徐懿认为,教育家首先是一个专家。“我来当老师,至少要立言,我也在为之努力。”徐懿说。来到深中之后,他除了年级统一的安排外,还会给班上的学生加练作文,并且每次都会认真批改。“批改作文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在这种不断地与学生的对话之中,我也在进步,也在想创立我自己的作文理念和思想。”徐懿说。
数学有个基本思维是分类讨论,他认为语文也可以这样。“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有扣准、分开和理顺三个要点。同时,语文也要讲逻辑思维,把逻辑讲明白了,很多看似矛盾、纠缠的东西就理清了。”他说。
徐懿认为,教育家最重要的是教和育。“教是知识,育是育人,在‘立德树人’这一块,语文是有天然的优势的。”因此,在教学中,徐懿喜欢给学生拓展许多课外的知识,在教知识的过程也育人。“比如《论语》,我们教材里面只有12句,我给他们拓展了好多。”
“做教育的时候,你是全身心地为他人好,为了你的学生好的。它是一种生命能量的散发,你自己领悟了一定的道理,再把它传授给别人,这是一种你无法逃避的使命。就像一颗种子发芽,若干年后长成参天大树,它客观上就能够对他人形成照料,能够荫蔽行人。”徐懿动情地说道。

姚卉,深中语文教师
北大创意文学硕士

“不用单一体系评价学生”
与史胜男相似,姚卉来到深中后也当了班主任。“我这几年最大的成长,就是会尽量减少评价学生。以前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都非常鲜明,但是现在我会尽量只是陈述事实,不加太多的主观评价。”姚卉说。她时刻谨记先提升自己,再去要求学生,要求学生做什么,她自己要先做到。
“比如要求学生读书、积累素材、学哲学、关注社会,我自己也一定要这样做。”姚卉表示,她希望学生不用单一的评价体系,她也会这样去做。“我跟学生说,我就喜欢奇怪的学生,大家不用刻意地用一个面貌。”
说起语文老师身上浓浓的人文情怀,姚卉说:“语文老师对社会的关注较多,对学生全方位的思想浸润更多,这是语文老师当仁不让要做的事。语文学科涵盖很广,不只是教材上的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有。”姚卉非常认同徐懿讲的语文也有逻辑思维的观点,“其实这也是清北毕业生的优势,我们的应试技巧,包括习得,快速反馈并且成型再输出的能力比较强,比较会考试。”
说起教学过程中有意思的事情,姚卉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关于虫子。几年前,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很多虫子飞进教室。当时,她正在上课,班上有个男生突然就站起来开始抓虫子,满教室跑,整个班的同学都在看他抓虫子。一开始,姚卉有点生气,便质问这名男生。男生回答她说:“老师,我在捕捉一个意象。”听到这个答案,姚卉称立即“原谅了他”。“因为‘意象’是我之前讲诗歌的时候跟学生提的,看来是产生了影响,我也瞬间觉得眼前的教室变得诗意起来。”
第二个是关于“吐槽”。深中新校区投入使用第一年时,还没有完全修建,学生时常吐槽,她就专门花了一节课给他们办了个吐槽大会。“学生们有很多有意思的表达,比如图书馆没有书,就像老婆饼没有老婆;宿舍其实没有下水道,都是上水道,因为管子的入口比地面要高,每天洗澡就像在游泳;等鸡啄完了米,狗吃完了面,新校区才会完全弄好……”回忆起这件事,姚卉记忆犹新。
“我觉得这种日常生活很有意思,其实这也是语文的功用所在,也是当教师的值得之处,因为学生是很单纯可爱的,没有什么机心。大家当老师可能都是有这样的初心,跟学生相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史胜男坦言,作为名校毕业生,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质疑,比如是否“大材小用”,是否“无处可去才来了这里”等等。“后来我们觉得要跳出自证逻辑,我们不需要向外界证明,我们只要向我的学生证明我能教好书就很好了。我们更多留在这里的人是因为真的喜欢这份事业才留下来的,我们也不是因为喜欢外界的评价或者赞扬,更多的是喜欢跟学生的相处。”
“高学历人才、名校硕博从事基础教育,这在发达国家其实很常见的。不喜欢当老师的,待两年就已经走了,留不下来;喜欢的,像我们已经坚持了四五年了,未来还会再坚持下去的,教育就是我们奋斗终身的事业。”史胜男表示。
“我们都会坚持。教育家精神指引我们,努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们在仰视中成长。”姚卉说。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