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关注:长期在社交媒体上靠“碰瓷”中国而出名的日本网红原田将大,竟成功当选为奈良市议员。当政治席位沦为流量博弈的囊中之物,不仅凸显了日本部分政治人物的投机丑态,更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日本政治生态暗藏的深层病灶。
图源:微博
社交媒体在日本政治生态中的渗透,首先体现在地方选举的规则重构上。对于地方议员选举而言,传统路径中,候选人需深耕选区、积累民生治理经验,但如今社交平台的流量逻辑正在颠覆这一模式。原田将大便是典型,他长期利用部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误解,通过视频或图文传播涉华谣言——曾捏造“中国人欺负奈良鹿”“中国人偷电”等虚假信息,刻意塑造针对中国的对立形象,恶意煽动日本人对中国的敌意。原田将大通过这种炒作他国议题谋取政治资本的行径,在社交媒体助推下竟能赢得席位,实在令人不齿。
流量至上的选举逻辑,实则在悄然重塑选民与政治信息之间的连接纽带。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已习惯从社交媒体获取选举资讯。候选人的形象塑造、政策主张不再主要依赖传统媒体报道,而是通过自我营销与大众传播完成。在这种环境下,善于制造话题者占据天然优势:他们无需深厚的政治素养与施政纲领,只需抛出争议性言论刺激大众神经,就能借社交媒体热度影响选民判断。当喧嚣盖过理性,流量取代实绩,民主选举的根基便已松动。
当此逻辑渗透到更高层级的政治场域,其潜藏的风险便随之升级。在日本高层政治运作中,社交媒体早已成为政治人物与公众互动的核心场域——他们通过发布政策表态、开展线上交流等方式维系公众关注度,一言一行借助平台的即时性迅速扩散至全国。但这也使得部分政治人物陷入重表面声势、轻实质治理的误区:在美国对日本加征关税引发贸易震荡的背景下,石破茂 “赌国运”的激进言论便借社交媒体加速发酵。这番将国家发展前景与冒险政策强行绑定的表述,凭借强烈的情绪张力迅速收割关注。此类民粹化言论在算法精准推送的加持下加速扩散,不仅让严肃的政治讨论日渐沦为情绪宣泄,更使不少公众在片面信息的裹挟中失去理性判断的基准。
深入剖析这一现象,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日本地方政治“空心化”的态势愈演愈烈。传统地方治理本应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配、老龄化应对等民生议题,而原田将大既无治理经验,也未提出建设性方案,仅凭制造对立言论便赢得席位,这是否昭示着,日本地方选举已沦为一场赤裸裸的“流量竞赛”?部分选民对政策实效的关注度持续走低,转而被情绪牵着走,更折射出政治代表性的异化:代表“特定情绪”似乎比代表“公共利益”更容易获得选票。长此以往,日本地方议会恐将丧失理性决策能力,沦为极端言论的传声筒。
从社会心态视角看,这一事件更暴露了日本社会的认知偏差与群体焦虑。网红的造谣内容能有市场,本质上是利用了部分民众对中国发展的不安感,以及对自身困境的转移式宣泄。近年来,日本面临经济乏力、人口结构恶化、竞争力下滑等多重压力,一些人不愿正视问题,反而通过妖魔化邻国寻求心理平衡。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偏差,形成“信息茧房”:认同极端观点的群体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将网络情绪转化为现实政治力量。这种以邻为壑的心态,既无助于国内矛盾的解决,更会加剧地区间的对立。
综合来看,社交媒体对日本政治选举的深度介入,反映出日本政治生态的扭曲与浮躁。这种趋势不仅让投机者混入政坛,还可能使民众在误导下做出损害国家长远利益的选择。对于国际社会而言,一些日本政客借造谣他国谋利的做法,更破坏着地区和平稳定。当造谣成了上位的“终南捷径”,当极端言论盖过务实方案的声浪,日本政治选举正在一点点蛀空民主制度的根基。这一事件敲响的警钟,不仅关乎日本地方议会的公信力,更指向一个国家如何守住理性与共识的底线。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