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全:用刻刀在深圳雕出崭新未来 | 赓续特区精神 锐意改革开放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07-21 09:57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丁全1987年从汕尾甲子小镇来到深圳做木匠,如今他是深圳来成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区级非遗传承人、劳模导师

走进龙岗百师园丁全匠作博物馆,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锯子、刨子、墨斗、凿子整齐排列,阳光洒在千刀万刻的木雕上,金光灿然。这里是“古建筑木艺”这一非遗技艺的承载之所,更是一位时代工匠30多年与城市共成长的写照。

丁全

他叫丁全,1987年从汕尾甲子小镇来到深圳做木匠,如今他是深圳来成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区级非遗传承人、劳模导师。他雕刻了上千件木艺精品,也雕刻出一个从打工仔到“非遗守艺人”的深圳故事,而他也被人们称为“用一刀一凿雕刻深圳速度的工匠船长”。

南下深圳

时代洪流中雕刻人生起点

丁氏家族源自南宋潮州刺史丁允元,曾主持修建广济桥。其后裔丁来成于清末在陆丰甲子镇创办“丁来成割字雕花店”,精于金漆木雕。

1987年,年仅16岁的丁全离开陆丰甲子镇,南下深圳。那年,改革开放的春潮正盛,深圳刚刚崛起,遍地是工地与机会。丁全走出小镇,走进这座奇迹之城,背着的不止是行囊,还有几代人传下的木雕技艺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丁全进入父亲所在的深圳市装饰工程工业总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工匠人生。从小随叔父学艺,丁全刚上班就做技术工,从锯木打样到榫卯拼接都得心应手。第二年,他跳槽到合资企业“家乐家具厂”,虽然只是个临时工,但凭着吃苦肯干、技艺扎实,丁全很快成为企业最年轻的组长,21岁就担任样板车间主任,主导研发六件套家具,产品销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正在创造“深圳速度”,地王大厦拔地而起,两天半一层楼的速度举世瞩目,丁全所在的公司正是地王项目的装修承包方之一。他跟随团队夜以继日赶工,亲历这座“深圳第一高楼”的落成,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站在城市的最高点俯瞰未来。丁全说那时候不知道累,只知道不能落后一步。

中建八局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木工坊。

白天上班,晚上跑单,周末学设计,丁全几乎没有闲过。他靠着做家具攒下人生第一桶金。“那时候我就想,给别人打工再好,也是别人的工厂。如果要雕出自己的未来,就得自己拿刀。”从此,丁全不再只是“深圳打工人”,而是一个怀揣着使命感的“城市筑梦人”。

祖业再续

祖父遗作中找回人生坐标

1996年,丁全已在深圳奋斗9年,事业渐入佳境。他用自己亲手制作的家具装点结婚新房。回到陆丰老家,自行翻修一套旧家具。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木料,经他之手重新雕刻、打磨,重焕光彩。他发现,这种创造不仅满足了家庭生活的需要,更唤醒了内心深处一种深藏的共鸣。

“那些老木头像是在和我说话。”他回忆道。丁全隐隐感到,祖辈留下的技艺不该止步于此,他应该做点不一样的事。

这份觉悟在2008年得到印证。这一年,他在离甲子镇50公里外的木材交易市场偶然发现一张残旧的清代罗汉床。昏黄的灯光下,围子浮雕、腿足镂空,线条手法让他心头一震。他越看越熟悉,最终确认:这正是曾祖父丁来成的遗作——丁氏家族“甲子金漆木雕”的杰出代表作。

店家开价30万,他据理陈述家族渊源与作品来历,娓娓道来手艺的历史与情怀。8小时后,双方以3万元成交。这件祖传家具,终于重归家族之手,也成了丁全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刻我明白了,传承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新启程。”

2013年,丁全注册成立“深圳市来成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曾祖之名命名,也表明了自己的事业方向。丁全没有立即开展业务,而是默默筹备等待时机。2016年,受到深圳潮汕商会主任黄耀光鼓励,他下定决心转型,从商业装饰彻底转向古建筑修复与木雕文化保护,来成号正式重启。

从潮汕博物馆、南山半岛佛堂,到元帝庙、李氏宗祠、清平古墟……来成号逐渐成为岭南地区古建修复的重要力量。丁全始终坚持“简洁的事做到极致”,不惜工、不省料,手工打磨每一个构件,复原每一寸历史的肌理。他说:“古建不是历史的残影,是文化的骨架。修复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段文明的记忆。”

“做装修只能做到六十岁,做古建,可以做到八十岁。”这不是年龄的差异,而是价值的沉淀。

建馆传承

让手艺与精神一起留下来

2018年之后,丁全的思考不再只停留于修复,更转向如何将这门技艺真正传下去。他意识到:非遗不只是作品的延续,更是认知、教育和审美的再造。

丁全投入了巨大精力,在龙岗区平湖新木社区参与筹建百师园非遗文化产业园,2021年底,“深圳市丁全匠作博物馆”作为园区核心项目正式开放。

馆内陈列逾2560件传统工具,涵盖木匠、皮匠、石匠、衣匠等17类传统行业。每一件都经他亲手分类、编号、说明。从锯刨到斗拱、从雕刀到墨斗,不再是尘封的物件,而是一部鲜活的手工文明史。

“这些原本都要当废铁卖掉,现在,它们成了教材。”丁全说。

他将工坊变成课堂,设立木工、木雕体验工作室,让孩子亲手拼装榫卯结构、做木质家徽风铃;他设计“乐高式斗拱”文创产品,把传统构造转化为启智拼装模型;他举办“国学夏令营”,将古建文化、德育教育与木艺体验结合起来。

“我们不讲大道理,只讲木头的故事。”这是丁全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对传承的定义。

丁全在“古建筑木艺”非遗工坊授课。

如今,“百师园”已发展为涵盖非遗、旅游、研学、展览和文创的五大板块产业园。丁全始终相信,传统文化要活下去,就必须走进当下、融入生活。来成号打造的“禅意空间”“茶空间”“书房空间”已在多个地产项目和文化场所落地,把古建美学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让榫卯结构不仅立于祠堂庙宇,也落在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0多年来,丁全见证了深圳从山地农田到高楼如林,也用一双手把祖辈留下的技艺从沉寂中唤醒。他没有选择跟随流水线去追逐工业速度,而是反其道而行,走上一条“用手艺雕刻文化”的慢路。

丁全始终认为:深圳的奇迹不只是经济的速度,更在于文化的温度。城市若只有钢筋水泥,只能算是建筑;唯有注入精神与历史,才称得上文明。

如今,他带着来成号走进校园、社区、乡村,每年上千名学生在他的带领下体验中国木构智慧。他用一座博物馆、一方木作工坊、一个个孩子的惊叹,把这门古老技艺从记忆里带到未来。

城市可以一夜高楼林立,但文化的根,必须深埋土中。真正的深圳速度,不仅是两天半一层楼的建设奇迹,也包括一位工匠的坚持,最终成为城市精神最深处的刻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