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之前快速按下“暂停键”?近日,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龙华高中部(简称“深外龙华高中部”)的一群学生,用一行行代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该校学生科创团队自主研发的“零欺凌计划”系统引发广泛关注,这套基于多模态AI的安全防护网,为隐秘的校园角落点亮了科技守护之光。
系统运作演示。受访者供图
优化系统 构建“秒级响应”AI护盾
“零欺凌计划”是一套覆盖事前预警、事中报警与事后留证的全流程校园安全防护系统。系统通过分析学校监控视频,智能识别潜在的校园欺凌苗头,如异常肢体接触、高频次的语言冲突等,并及时向校方与家长推送预警信息,实现“早介入、早发现”。
“我之前听说过校园欺凌事件,上高中后,我开始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系统来保护受害者,尽量减少类似事情发生。”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负责该项目的组长张博深提出了研发这套系统的最初想法。
当张博深将这个构想分享给同样关注校园暴力的同学们时,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共鸣。2024年10月,张博深与擅长编程的郝俊杰等6名同学正式组成科创团队,经过八个多月的研发调试,团队携该系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高中萌芽赛道上斩获深圳市一等奖,并在近日向大众演示发布。
“我们的系统相比传统监控警报器增加了事前预警功能,并将AI识别与人工审核结合起来进行双重保障,从而能更准确地分辨欺凌行为与学生日常打闹。”团队成员张焕欣介绍,系统除了能达到“秒级响应”外,还整合心理辅导资源与法律支持,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援助,并追踪施暴者的行为矫正进展,形成闭环管理。
全力支持 把“工位”设在教师办公室
在深外龙华高中部的教师办公室里,一片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工作”场地格外醒目——一张靠墙的桌子,一台高配置电脑与一台大屏显示器,构成了高一学生郝俊杰的专属“工位”。
从四年级接触编程至今,郝俊杰已基本掌握Java、C++、Python、Kotlin等多种编程语言,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成为“零欺凌计划”系统研发中的核心技术人员。除了为团队学生提供通用技术教室场地外,学校还特意为他开辟这片空间,方便他高效完成代码撰写与系统调试。
系统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最初,郝俊杰利用AI视觉识别技术,通过捕捉打人、踢人等明显暴力动作,结合加速度算法判定是否要触发警报。随着技术的不断打磨,团队进一步拓展了监测范围——将多次故意碰掉文具、书籍等较为“隐性”的欺凌行为也纳入检测。
针对隐私保护这一关键问题,郝俊杰补充道,“系统采用覆盖式数据存储与加密技术,对所有采集信息进行严格保护。在卫生间、宿舍、储物间等隐私敏感区域,仅录制前10秒、中段及后10秒的音频片段,若检测到疑似欺凌事件,才会完整传输至保卫室或宿管室处理,既保障了数据安全,也有效平衡了监控需求与隐私保护的伦理考量。”
项目指导老师王泽昊一直陪着学生进行系统的开发运用,他将自己的角色形容为企业中的“产品经理”。“我前期确定好总的研发方向和实施计划,具体工作如编程、项目路演、视频剪辑等都由学生自己分工执行,他们定期和我沟通项目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团队成员的投入程度令王泽昊感到欣喜,“高中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学生们经常会利用午休和下午的第二课堂时间进行项目讨论和推进。”
郝俊杰(左)和张焕欣(右)探讨程序问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雨楠 摄
“深圳作为创新之都,在教育领域同样鼓励师生创新。当学生们提出项目构想时,校领导第一时间给予审批,不仅划拨实验室与活动经费,更以实际行动支持我们探索实践。”王泽昊介绍,目前已有3家深圳科技企业抛来合作橄榄枝,希望这个项目不久后在深外龙华高中部率先落地,并逐步推广至更多学校。
合力守护 法治+心理+科技共筑校园防线
整治校园欺凌,是守护青少年身心安全的重要工程。当深外龙华高中部的学生们努力研发创新系统时,国家层面的法治建设也正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新增了对“学生欺凌”行为的处理方式,明确以殴打、侮辱、恐吓等方式实施学生欺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采取相应矫治教育等措施。同时还规定,学校不按规定报告或者处置严重学生欺凌或者其他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犯罪的,责令改正,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
“我们学校开设了预防校园欺凌的校长信箱,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寻求帮助,学校授课教师和后勤工作老师在日常也会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深外龙华高中部心理教师花慧表示,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校园欺凌大多为言语欺凌、身体欺凌,高中阶段欺凌行为逐渐减少,但存在以孤立、造谣传谣、暗中破坏为表现的关系欺凌。
“学生们这次研发的防欺凌系统,能有效监测一些较为隐蔽的欺凌行为,便于我们及时介入,未来还是有很好的推广实践意义。”花慧老师评价道。
团队成员(从左到右):李泽颖、冯菁妍、张博深、谭权、郝俊杰、张焕欣。 受访者供图
记者手记——
AI防护的边界与本质
当深外龙华高中部的学生们用代码编织出一张覆盖校园的AI防护网,“零欺凌计划”闪耀着科技向善的动人光芒。然而,当“秒级响应”的智能之眼嵌入校园生活的肌理,一个更深的叩问也随之浮现:技术编织的安全网,是否在无形中织成了另一重束缚?技术在捍卫学生身体安全的同时,是否也需为其心灵的自由呼吸留出空间?
敏感区域仅捕捉关键片段音频,覆盖式数据存储与加密技术……科创团队的这些设计,无不显露着对隐私权的审慎考量。但身处监控之下,学生们是否会因顾虑“被记录”而压抑正常的情绪表达?监控之外的施暴行为又该如何制止?此外,技术纵然能识别踢打、损坏物品等行为,却难以捕捉更为隐蔽的恶意低语与精神压迫。高中阶段欺凌的“隐性”特质——孤立、造谣传谣,这些无肢体行为的伤害,恰恰是技术雷达的盲区。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惩治欺凌提供了强力后盾,AI技术也能成为敏锐的“哨兵”。然而,根治校园欺凌的长久之计,终究在于心灵土壤的培育。在拥抱“零欺凌”技术愿景的同时,我们更需以同等热忱浇灌少年心中向善的种子——让每一个青少年在课堂上、在同伴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学会尊重差异、理解他人之痛、锻造挺身而出的道德勇气,或许这才是对校园暴力最彻底的驱逐,对自由成长最坚实的守护。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