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广东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可推广实践案例,深圳有12个案例入选。
在政策引领友好方面,“建立‘1+11+N’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和“制定《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构建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入选。深圳通过试点探索、指引制定、标准出台、全域推广的路径,逐步构建起以“1”部地方标准为核心、涵盖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城中村等11个领域建设指引为支撑、“N”个职能部门文件为延伸的全国首套“1+11+N”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标准体系。2022年,深圳发布地方标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DB4403/T236-2022),是首个国内儿童友好的公共服务体系标准。
在服务供给友好方面,“构建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基于儿童和家庭为中心的儿童友好创新实践”和“南山区实施儿童友好为核心的校园提升百校焕新工程”入选。“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在医院打造了11个疗愈型物理空间,由社工提供包括住院适应、情绪舒缓、家长支持、医患和谐、社会共融五个方面的儿童友好服务,缓解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压力,帮助儿童积极配合治疗。南山区“百校焕新”校园提升工程通过集中时间、集体设计、集约微改造、社校资源共享、家长参与监督、全龄友好设计等举措,总体立项143所校园,已完工95所校园,受益儿童超10万名。
在权益守护友好方面,“科技赋能,助力儿童保护”和“坪山区构建妇儿权益时空闭环保护新体系”入选。市民政局建设深圳市未成年人保护个案管理系统,推动未保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保障转型,累计处理数据超19万条,有效处置个案645宗,“菜单式”项目服务9300余人次。坪山区通过科学布局“社区+专业+家庭+特色”等各类保护点45个,成功构建起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5分钟妇儿救助服务圈”。
在空间营造友好方面,“福田区打造全场景空间友好——景田片区儿童友好街区探索空间营造友好新路径”和“龙华区创新构建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生活圈——龙华区儿童友好城中村集群化发展和探索”入选。福田区景田片区儿童友好街区建设创新采用“化零为整”、“因地制宜”、“艺术介入”、“绣花功夫”、“设计留白”五大设计策略,建设面积超万平方米,服务周边社区2万多人。龙华区立足近50%儿童聚居370余个城中村的现状,以大浪街道水围新村入选广东省儿童友好城中村试点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中村适儿化改造,实现硬件提升和公益服务“双管齐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聚焦五大维度、十项举措的“一五一十”儿童友好城中村建设指引。

图说:大和社工村威威乐园。图片来源:龙华新闻
在环境发展友好方面,“探索‘科学城+儿童友好’新路径‘四科融合’播撒爱科学的种子”和“‘红树林润童心 大自然启未来’——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构建儿童友好生态教育新样本”入选。光明区依托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院大所以及高等院校、科学科技展馆等资源,推动科研资源向儿童科普资源高效转化,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儿童科学教育网络。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集科普教育、生态修复、休闲游憩为一体的专题类市政公园,常年开展面向儿童的特色科普教育活动,辐射周边25万居民,惠及福田区88所中小学校,还注重儿童议事和志愿服务,每年推出亲子工作坊,邀请孩子参与公园改造,经过专业培训的儿童志愿者能够独立带领团队讲解。
在参与赋能友好方面,“以深港澳儿童议事会培育湾区未来建设‘合伙人’”和从“‘一米视角’到城市治理‘新力量’:宝安区儿童议事会的实践与探索”入选。龙华区在全国首创深港澳儿童议事会并连续承办四届,累计选拔超200名深港澳儿童代表,累计形成600余份调研记录和12份议案报告,推动深港澳三地儿童在交流、交往、交融中,进一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城市未来主力军。宝安区儿童议事会遴选儿童代表并聘请“两代表一委员”及专业人士担任顾问,确保儿童发声有平台、建言有指导。建立“建议-部门响应-督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累计采纳并落实数十条儿童“金点子”,如优化公园设施、改善校园周边环境等,切实将儿童视角融入城区治理与决策过程。

图片来源:龙华区妇儿工委办

图片来源:宝安妇联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