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楚宏: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深圳特区报
09-01 07: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图片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45年砥砺奋进、勇立潮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浓墨重彩地贯穿于改革发展的时代答卷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先行示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使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勤奋劳动得到发展、融入社会、享有高品质生活。千千万万奋斗者投身经济特区建设,在创造“深圳奇迹”的同时也在深圳筑梦逐梦圆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党的执政理念转化为深圳的生动实践。

就业创业积厚成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45年来,从开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服务先河,到出台全国第一部促进居民就业的地方性法规,再到连续多年将就业工作列在“民生十大实事”之首,就业补助资金年均支出约10亿元,深圳始终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逐步探索出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就业总量持续增长。2020年以来就业人口规模稳定在1200万以上,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居全国首位。2012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8万人,超万名创业者累计获得近130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支持,21家市级创业孵化载体、12家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带动就业7万人、孵化项目1.4万个,支撑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盘”更加坚实稳固。劳务协作走深走实,2024年661.5万农民工在深务工,18.6万人在深就业脱贫,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0.1%、24.5%、75.4%,第三产业占就业人口比重较“十四五”初期上升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倒金字塔形”就业结构进一步形成。就业人口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8.6%,较“十四五”初期提升6.9个百分点,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日益完善。“鹏城i业”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运营零工市场64家、就业驿站80个,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家门口”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焕新升级。圆满承办全国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1205家增至2321家,行业营收从734亿元增至1588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业稳就业促就业作用显著增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健全,“十四五”期间320.8万劳动者累计享受培训补贴资金31.7亿元,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饭碗”越端越稳。

社保底线守住兜牢

社保是民生之依。45年来,从率先实现“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制定全国第一个工伤保险法规,到成为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城市,与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基本同步的深圳社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规模从2012年的2114万人次增加至2024年的近4000万人次,金融社保卡持卡人数超2300万人。社保服务进驻114个区街政务大厅和重点园区,社保与银行合作网点增至82个,跨境社保服务网点增至63个,“15分钟社保服务圈”从规划蓝图变为民生实景。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557万人,居全省首位。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进一步凸显,工伤保险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制度覆盖范围,职业伤害保障累计覆盖161.15万人。群众不分城乡、地域、职业,在面对年老、失业、工伤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的制度保障。收入分配调解器功能显著增强。2012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稳步提升,失业保险金从968元提高到2268元,工伤保险月人均津贴从2660元提高到6275元,各项待遇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大数法则”在社会成员之间分散风险,有效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生活,让参保群众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经济运行减震器作用有效发挥。2020年实施力度空前的“减免缓降返补”政策,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661.4亿元,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间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38.5亿元。社保制度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为经济平稳运行、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人才活力竞相奔涌

人才是第一资源。45年来,从建成全国首家常设性人才市场,“首吃螃蟹”以政府名义出国招聘境外专才,到率先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实施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颁布全国第一部职业技能鉴定地方性法规,再到全国首创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世界技能大赛实现金牌“零的突破”获5金1银1优胜历史最好成绩,深圳始终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各类人才加速集聚。2012年以来,人才引进入户255.6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17.4万人。专技人才总量达255.3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406.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9.2%,郑海荣、黄三文、李清泉等3名杰出人才培养对象当选两院院士,1446名境外专业人才来深便利执业,天下英才聚鹏城的良好态势不断增强。引育载体创新发展。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深化推进,深港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迈出关键步伐,全市博士后科研平台增至572家,48个留创园孵化企业超3000家,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以深圳技师学院为基础设立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成为全省首家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的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增至9家,11家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259家评价机构累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59.3万人次,多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发展完善。人才服务提质增效。“20+8”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编制发布,连续举办8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累计融资超4亿元、84个引领性项目落户深圳,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互促效应精准放大。人才政策“一码通”重磅上线,“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升级扩容,最快24分钟成为深圳人的“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高效办”创新推出,人才政策服务实现“即申即享”“免申即享”,一流的服务生态正成为人才“近悦远来”的成长沃土。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劳动关系是民生之基。45年来,从率先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到创建全国第一家劳动仲裁院、建立全国第一个打击恶意欠薪行政司法联动机制,再到率先建立“三金”兜底工资支付保障体系,开展部级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圳始终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相统一,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奏响了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最强音。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成果丰硕。依托盐田、坪山等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探索特殊工时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健全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谐劳动关系“深圳样本”持续迭代升级。创新打造新就业形态综合保障服务平台,上线“鹏城暖蜂e站”小程序,先行示范答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必答题”。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企业薪酬调查、人工成本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逐渐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不断健全。2012年以来,最低工资标准从1500元增加到252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7万元增加到8.11万元,增速全国第一,实现了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效能有效提升。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社会三方协调、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格局逐步健全,覆盖区—街道—社区—企业(工商业园区)、行业商协会的四级多元调解网络基本形成,创新开展“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机制改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连续5年超95%。

45年春华秋实,新征程华章待续。深圳将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勇担先行示范使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贡献深圳更大力量!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