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宏:下足绣花功夫 打造高品质绿美公园城市

张国宏
08:2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先行示范标准,下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管理,全力打造高品质的绿美公园城市。从特区建立之初的2个公园,到如今公园总数已达1320个,户外步道总里程3600余公里,“鲲鹏径”“五园连通”“滨海休闲骑行道”等一张张亮丽名片频频落地,生动诠释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示范路径。

建设全域公园城市,1320个公园星罗棋布、城园融合

深圳始终将公园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进,2012年编制首个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9年提前实现“千园之城”目标,2022年出台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5年5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正式实施,全域公园城市蓝图正在成为现实。

公园建设提质增速。持续优化公园体系,平均每年推进30个公园新建改造,近年来相继建成开放笔架山体育公园、人才公园、盐田云海公园、光明科学公园等一大批精品公园,全市公园总数增至132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75平方米,一个个公园,构成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铺就了深圳宜居宜业宜游的最美底色。

城园融合不断深化。强化公园与公园之间、公园与周边生产、生活之间的联接,在全市规划了“五大片区二十个公园群”,使自然生活与城市生活有机融合。通过建立生态廊桥、隧道涵洞改造等方式,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银湖山公园-梅林山公园实现“五园连通”,前海石公园、桂湾公园、滨海文化公园已连片成网,2025年底将实现罗湖“八园连通”。

公园服务更有品质。充分利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布设各类便民服务设施,推进文化、体育、商业、艺术、AI、消费等各类场景进公园。全市公园累计建设书吧85个、自然教育中心53个,设置帐篷区56处、各类户外运动场地1000余处、户外智能健身设施93处,落地公园无人机配送航线16条,每年举办各类公园活动1000余场,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群众都能在公园享受生态福利和绿色健康的城市生活。

实施山海连城计划,3600余公里步道体系蓝绿交织、通山达海

深圳立足“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山海资源,从全域、全要素出发,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统筹推动远足径、郊野径、绿道、碧道等各类步道线性空间多道融合、互联互通,营造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目前,全市各类户外步道达3613公里。

200公里鲲鹏径探索城市浪漫地理。坚持“亲自然、轻建设、低扰动”的原则,建设千公里的远足径郊野径体系。特别是,200公里“鲲鹏径”,西起宝安凤凰山飞云顶、东至大鹏七娘山大雁顶,串联起10余座主要山峰、20余个自然郊野公园、10余个大型湖库、30余个城市观景点以及10余个城市重点发展片区,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探索城市、感悟历史的最佳去处,获评2024全国十大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之一。

100条Citywalk线路感受城市脉搏。系统梳理城市重要景点、商圈、公园、历史街区、文化建筑、科技地标等文旅资源,通过贯通断点、提升品质、营造特色等方式,规划形成了100条Citywalk主题线路,构建最深圳的城市慢行空间系统。坚持“一线路一故事一特色”,南头古城、福田中轴等首批11条示范线路已经完成,市民可以在城市漫步中感受深圳独特魅力。

超千公里休闲骑行道体验城市活力。制定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构建“1+3+N”的千公里休闲骑行道体系(1条200公里滨海骑行道、3条城市百公里级山海大环、N条超20公里的特色骑行环)。现已建成休闲骑行道200余公里,打造了滨海骑行道西段、环西丽湖休闲骑行道、盐田半山休闲骑行道等多条Cityride线路,“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正在成为市民休闲新风尚。

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五年百万树木绿美满目、四季繁花

深圳始终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建设,特区建设早期就明确了“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的方针,通过留白增绿、见缝插绿、补植添绿、立体绿化等多种方式,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形成植物多样、绿量充沛、花繁四季、具有南亚热带海滨城市特色、整体水平达全国一流的城市绿化格局。

绿色规模持续扩大。坚持生态优先、经济适用、适地适绿原则,充分挖潜全市道路、公园、广场等绿地空间大力开展树木种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特区成立之初的10%提升至45.69%。2023年起,全面启动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计划,每年举办义务植树活动500场以上,全市新增种树木超100万株。因地制宜推广立体绿化,全市立体绿化总面积超700万平方米。

树木保护不断加强。深圳出台系列制度,对树木迁移砍伐从严监管,切实守护“绿水青山”。建立完善的树木资源管理系统,将全市公园、道路绿地及小区290余万株主要树木纳入“一张图”统一管理,为主要树木建立“身份证”,实现全过程、全市域监督管理。常态化开展黄土裸露、树木安全、行道树池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提升绿化管理水平。

绿化品质全面提升。坚持“落笔在绿、指向在美”,在全市推广种植开花乔灌木,加强规模化种植抚育和高标准景观设计,规划打造了三洲田樱花、滨河滨海大道宫粉紫荆、后海中心河紫花风铃木、观澜河畔美丽异木棉等集中连片特色赏花胜地,形成四季有花开、季季花不同的绿化景观。连续多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花展、簕杜鹃赏花周、月季花赏等系列品牌花事盛会,提升市民群众绿色福利。

创新城市管理理念,500余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百舸争流、智慧高效

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始终围绕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的重要批示精神,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模式、理念,探索智慧高效的现代城市治理新路径。

“一网统管”初步建成。已建成国内领先的城管智慧中心和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平台,聚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和综合执法四大领域10个行业系统,初步实现共性平台一体化支撑、业务数据一体化汇聚、行业管理一体化应用、大中小屏一体化呈现的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落地开花。全力推进智能巡查、智能作业、智慧监测等10个方面应用场景建设。在公园管理服务领域打造了无人巡航、无人配送、智能割草、无人观光车等应用场景60余个、200余处;环卫管理领域打造了人工智能清扫场景80余个、投入智能清扫设备350余台。搭建市容环境智能监测体系,AI智能巡查已实现对14类城市管理问题智能识别、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城管服务“一键可达”。打造“美丽深圳”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已上线30项服务模块,基本实现城管公共服务一键可达。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建立“主动发现、未诉先办”工作机制,与全市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美丽深圳微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新的起点,深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建设“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努力实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的目标,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美丽城市新画卷,奋力打造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示范样本。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张国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