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坑梓街道沙田地铁站,人流如织。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俯身将电动自行车整齐排列,劝导骑行者佩戴头盔。居民张先生停下脚步,感慨道:“以前这里早高峰堵得走不动,现在秩序好多了,看着都舒心。”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坪山区以文明实践赋能“民意速办”,聚焦群众需求,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如今,坪山区民生诉求办结率超99%,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打牢文明实践基础,织密服务网络
2025年的坪山,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文明实践服务网络。“1+6+24+N”让文明实践体系落地生根,1个区级实践中心、6个街道实践所,24个社区实践站和N个遍布坪山区的实践基地、点与工作室,让居民走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抵达一个志愿服务点。
这些阵地通过图书馆、舞蹈室、新时代文明大讲堂等活动空间,将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百姓身边。例如三年前成立的碧岭街道女子电影放映志愿服务队,如今已发展成专业队伍,她们带着放映设备走进社区、工地、学校,为居民送去精神食粮。据统计,2025年以来,坪山区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参与志愿者2.3万人次,惠及群众5万人次,志愿暖流在坪山涌动不息。
创新文明实践载体,多元服务基层
在汤坑新村小区,“小区书记茶桌”成为收集民意的新渠道。小区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物业负责人与居民围坐一桌,以茶会友、以茶交心,近距离倾听群众呼声。广告噪音、停车难、路面积水等问题在茶桌上得到直接反馈,形成议事清单后,通过党群议事会、“民生面对面”等平台分级解决,将问题化解在最基层。
与此同时,“能人大篷车”便民服务队穿梭在坪山社区,提供磨刀、理发、义诊、电动车检修等接地气的服务,把便利送到居民“家门口”。公益集市现场,“能人招募令”引来众多居民报名,各行各业的能人纷纷加入,壮大着坪山的志愿服务力量。
专业力量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在龙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实践所为“广东好人”唐治红、“坪山文明之星”许俊岭等先进典型创建个人志愿者工作室,以“工作室+项目化”运行模式,通过模范志愿者带头参与,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志愿服务。其中,志愿者黄龙书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能人志愿”化解治理难题。龙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挖掘出150多名有能力、有热情的园区企业职工、社区党员等,孵化出“星火能人空间”志愿服务队,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各类服务,不断延伸文明实践的触角,提升基层治理效能。2024年,“星火能人空间”项目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多方协同共治,重塑治理生态
坪山区努力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方参与”转变。在碧岭街道,“广东百户最美家庭”代表曹秀谊建立的家庭家教家风工作室采用“理论宣讲+故事分享+互动体验”模式开展文明实践宣讲,自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20余场,参与居民超4000人次。这种以家庭为切入点的工作方法,引领更多居民弘扬传统美德,助力培育文明新风。在六和社区,志愿者担任“社区瞭望员”,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深入网格排查隐患,已成功调解纠纷56起,满意度达95.6%。在田心社区,“志愿1小时”不仅是一次整治行动,更是一次文明倡导,带动更多居民自觉维护社区环境。如今,全区1.2万名报到党员被编入670个社区网格,组建611支先锋队,民意诉求从层层转办变为“家门口解决”。
深圳坪山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加速与“民意速办”理念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双向赋能”,今后还将继续探索基层治理创新路径,持续涵养城市文明底蕴,让万家灯火更具幸福底色。
由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上官文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