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吕老患“桥脑延髓脑梗死伴吞咽障碍”,因“行走不稳、吞咽困难”,近日从另一家医院转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渴望改善吞咽功能。经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和超声科联手开展的超声引导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进行治疗,吕老的吞咽障碍消失。13日,记者从该院了解到,目前,超声引导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这项技术在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注射前-吞咽造影检查
注射后-吞咽造影检查
吕老是一名典型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自发病以来,胃管以注入流质为主,在进食固体食物时,食物会停留在口咽部不能进入食管,还会出现饮水呛咳的情况。只约一周时间,吕老已明显消瘦,却常感肚子空空,人也轻飘飘。
据介绍,吞咽困难是脑卒中、脑外伤、鼻咽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容易出现反复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还会增加死亡率。其中,环咽肌失弛缓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吞咽障碍,其在吞咽障碍中出现率约6%~6l%,多发生在脑干卒中患者。目前,针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康复治疗主要是球囊局部扩张术,同时配合咽部电刺激、针灸等来改善咽部肌肉收缩功能。
吕老入院后,经吞咽造影检查确诊环咽肌失弛缓症,给予球囊扩张。但每天重复操作8~10遍,约8~14天,操作过程因球囊扩张咽部致使吕老出现严重的咳嗽、呕吐等,感觉非常痛苦,表示难以坚持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主任马超在查房时得知这一情况后,联合超声科副主任杨海云进行多次讨论,并决定对吕老行超声引导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通过超声引导、精确定位,进行靶点注射。注射至环咽肌局部的肉毒毒素可抑制周围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传导受阻,降低局部肌肉张力,从而改善吞咽困难。注射后,吕老没有再行球囊扩张术。1周后,吕老表示,其咽部紧张感明显减轻,可经口进食糊状食物,疗效满意。2周后,吕老再次复查吞咽造影,发现食物可顺利通过咽部进入食管,没有梗阻和误咽。
据马超介绍,2017年11月,全国肌骨超声应用协作组已正式授予康复科“可视化超声疼痛临床培训基地”,这里是全国最早、最系统开展超声引导疼痛/肉毒毒素注射的康复科,目前可独立完成超声引导颈部、腰部、四肢关节、软组织和周围神经等注射,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