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熟悉的QQ头像。
诞生于1998年的腾讯,在2001年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此前,因为诞生之初模仿以色列一款名为ICQ(“I Seek You”的谐音)的即时通信软件,将名字取为:OICQ(意思就是“Opening I Seek You”,寓意着“开放的网络寻呼机”),结果收到了来自美国在线(AOL)的一封律师函,ICQ正是AOL旗下的王牌产品。律师函的核心内容非常强硬:OICQ这个名字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立即停止使用并归还域名。于是,OICQ改名为QQ。腾讯输了官司,后来不得不启动新域名“tencent.com”,一直用到了现在,至于域名QQ.com是2003年买到的。
迈入新世纪前后,尽管用户数量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快速增长,但腾讯面临着严重的资金问题。为了维持运营,马化腾和他的团队不得不靠卖网络寻呼系统赚钱来养活QQ。2000年4月,在腾讯接近弹尽粮绝之际,IDG和盈科数码投资了220万美元,帮助腾讯渡过了难关。这简直是雪中送炭,让腾讯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2000年,QQ用户爆发式增长,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万。同年,中国移动看上了QQ庞大的用户群,腾讯开通了移动QQ业务,开始通过短信增值服务盈利。那时候,一条短信可是能让人兴奋半天的!
2001年,QQ推出3.0版本,提供Q群功能,实现多人在线交流。这年5月,QQ注册用户达到1亿,腾讯开始实现盈利。同年,南非报业集团MIH以32.8%的股份成为腾讯的第二大股东,为腾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年用户数突破1亿,QQ正式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软件。
当时中国互联网主要的门户网站是新浪、搜狐和网易,其中,又以新浪为主。2001年,门户网站之间的区别不大,提供的业务也大同小异。当时,互联网的大佬是联想集团,但那个时期的互联网是属于个人英雄的时代,雷军的卓越网开始做电商,他成了中国电商先驱。为了减少成本,当时的卓越只做图书和音像制品。到2001年9月,卓越终于做到了收支平衡,卓越和当当网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两家网上书店。
2001年,由于互联网还没有大规模铺开,聊天室是人们上网“冲浪”的常去处,当时的“碧海银沙”是很多初代网民都去过的,“恐龙”“青蛙”“见光死”这些初代网络词汇,就是在聊天室中诞生的。
深港之间有了24小时通关口岸
2003年1月27日零时起,皇岗口岸实行旅检通道24小时通关。 啸洋 李伟文/图
2003年1月27日凌晨零点零分,香港居民丁先生从皇岗口岸通关来到深圳。从这一刻开始,深圳与香港这两座山水相连的城市,终于有了24小时畅通无阻的往来通道。
当年1月8日,时任深圳市政府主要领导宣布,为进一步改善深港两地节假日高峰期客流和物流通关不畅的问题,经上级批准,决定于1月27日零时起在皇岗口岸实行旅客24小时通关。
皇岗口岸是深圳市福田区通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一通道,于1985年5月动工兴建,1989年12月29日开闸通关。初期的皇岗口岸只开通了14条货检通道,每天出入境货车只有几百辆次,在验证通道里,由边检站的官兵负责为出入境货车司机办理边检业务。当时,车辆需要停下来办理手续,办完手续后车辆再次启动后离开,通行效率很低。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后,福田成为香港服务业登陆内地的第一站。虽然它的核心直接目标是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但它间接地、极大地促进了人员的便利往来。CEPA降低了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门槛,覆盖了金融、法律、会计、物流等多个行业。内地方面适时推出了多种便利的签注政策(如更长有效期、多次往返的商务签注),满足了CEPA所产生的巨大商务往来需求。从2003的CEPA到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的势头不可阻挡。
也是在这一年,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自由行”)启动,深圳居民手持港澳通行证,“说走就走”去香港逛街、旅游成为现实。深港两地口岸人员流量爆炸式增长,从而反过来倒逼通关设施升级(如扩建口岸、延长通关时间、推行自助通关e-Channel等),从整体上提升了通关体验。
今天,深圳与香港之间,香港居民北上旅游、度假、工作、创业,深圳居民赴港购物、观展、行山成日常,双城生活成为“深港人”的常态。
记者 李岷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