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深圳瞬间 | 从“小人国”开始的主题公园传奇

晶报记者 马骥远/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除署名外)
08-21 07:42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1989年11月22日,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正式开业时,游人如织,一票难求。它开创了中国内地一种崭新的旅游业态——主题公园。新生的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旅游版图上的“江湖地位”,由此奠定。

1989年

从“小人国”开始的主题公园传奇

1989年,乘车往返于罗湖和蛇口之间的深圳人,在路过华侨城一带时,会看到马路南边的山上多出来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建筑。有“长城”,有“布达拉宫”。有好事者凑近细看,还有“故宫”“乐山大佛”“苏州园林”“桂林山水”……按比例缩小,模样惟妙惟肖。

这年11月22日,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正式开业时,游人如织,一票难求。但当时的深圳人更喜欢称呼它的小名——小人国。其实,它叫什么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它开创了中国内地一种崭新的旅游业态——主题公园。新生的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旅游版图上的“江湖地位”,由此奠定。

1989年11月22日锦绣中华开幕典礼。 (锦绣中华供图)

灵感源自荷兰“小人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侨城开始建设,起初的定位是建设工业区。”曾经担任锦绣中华董事长、华侨城集团旅游管理中心总经理、旅游研究院院长的王刚,对晶报记者回忆说,当时他在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企管部协调科工作,“华侨城从工业园转身为旅游区,要从时任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马志民一次到荷兰的考察经历说起。”

当时,马志民参观了荷兰海牙的“小人国”马杜罗丹。这个微缩景观公园占地1.8万平方米,王宫、古堡、教堂、市府大楼、博物馆、啤酒厂、运动场应有尽有,按1/25的比例微缩,是荷兰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马志民由此想到,在华侨城建设一个微缩景观公园,包罗中国各地著名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是不是也可以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呢?

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很快决定,上马微缩景观建设项目,广邀国内权威专家开展规划设计,包括中央美院常务副院长、人民币的设计者侯一民教授,曾为开国大典做美术设计的张仃等。景区的第一张概念设计图就是由侯一民画出来的。

“一日游遍万里大好河山”

参考专家意见,微缩景观的格局按照中国版图来布局,大部分景点按照1∶15的比例微缩;整个景区的格局按照中国的版图布局,通过微缩景点和中国园林来展示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明。形式有三,一是历史的文物古迹,二是民居建筑和民俗活动场景,三是代表中国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

王刚说,虽然锦绣中华的创意来源于荷兰“小人国”,但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每一步都突出中国特色。简单的例子,荷兰“小人国”虽然名声在外,实际上非常狭小。锦绣中华只是采用“小人国”的表现形式,结合中国园林艺术的手法,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是荷兰“小人国”的10多倍。

为了真实再现原景观的风格和艺术价值,所有的微缩景观都是邀请原景物所在地的文物研究部门,以及上百名著名的古建筑专家、雕塑艺术家、园林工艺专家当顾问或亲身投入创作。

短短两年,600万块小砖砌成的“万里长城”矗立在山坡上,还建成了气势宏伟的“故宫”“布达拉宫”,美轮美奂的“江南园林”以及各民族特色的民居。“正是‘一眼望尽千年华夏文化,一日游遍万里大好河山’”,王刚说。

东莞一台资企业员工游览锦绣中华。

深圳开创了一种旅游业态

1989年11月22日,锦绣中华正式开业,立即受到中外游客热烈追捧,每天客流量万人以上。“小人国”的门票,在深圳非常紧俏。外地来深圳的游客,“小人国”是必游景点。1992年,“中国旅游胜地四十家”评选揭晓,开业仅3年的锦绣中华榜上有名。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一炮走红。

锦绣中华开业不久,华侨城就筹建中国民俗文化村。1990年5月,民俗文化村动工,1991年10月1日建成开业。这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以民族特色的村寨、歌舞艺术表演等形式体现民族文化,一静一动,与微缩景观相映成趣,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情与文化。

锦绣中华领风气之先,1990年代到2000年代,世界之窗、欢乐谷、明思克航母、东部华侨城等大型景点相继面世。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开创了以主题公园带火一座旅游城市的成功范例。

主题公园的故事,仍在续写

相当长一段时间,黄金周、小长假国内旅游景点客流量排行榜,深圳几家主题公园都名列前茅。深圳,借助“主题公园之都”的江湖地位,短时间内就跻身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当下,深圳第一代主题公园大多已过“而立之年”,新生力量已呼之欲出。乐高乐园、冰雪世界,两大主题公园作为深圳东部、西部的重磅文旅项目分别入驻。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乐高乐园度假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际IP亲子家庭娱乐主题乐园度假区,也将是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度假区。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建成后将是中国高差第一、单道最长且全球最大的室内雪世界。深圳主题公园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

1990年

与麦当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1990年夏天,深圳东门老街光华楼一带,渐渐热闹起来。一间大型门面正在装修。夏末秋初,新门店的模样慢慢清晰起来,一个硕大的红底黄字大写英文字母“M”立在门前。更加让小朋友们兴奋的是,屋顶上出现了一个造型滑稽、笑容可掬的“叔叔”。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当然没什么稀奇。但是对1990年,即便是深圳这座经济特区城市的人们而言,这却是当年的一件盛事:国际餐饮业巨头“麦当劳”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家门店就选在深圳。

1990年10月8日,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东门光华楼西华宫开业。

当年10月8日,中国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东门光华楼西华宫开业。也许主办方考虑到了避免人潮过于汹涌,避开了周末。但是,排队的人潮还是让当时的深圳人叹为观止。

“对那天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排了很长很长的队”,在福田区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小陈当时才5岁,家人带着他去新开的这家门店尝鲜。等位的队伍从餐厅二楼排到一楼,再绕着整个光华楼转了一圈。光华楼顶上那个硕大的“麦当劳叔叔”公仔,笑容可掬地俯瞰着这一切。那天经过长时间等候之后吃的猪柳蛋汉堡,此后也成了小陈一直以来心爱的食物。

吃一顿“洋快餐”,今天看来是一件太过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对当时的深圳人来说,却是与国际知名消费品牌早期的“亲密接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国际消费品牌进军中国市场初试水温的时候。

快餐领域,肯德基第一个“吃螃蟹”,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设中国内地首店。国际快餐龙头老大麦当劳不甘人后,充分考察后,1990年将中国内地首店开在深圳。从此之后,越来越多国际知名品牌渗入了深圳人的日常生活。深圳,也成为众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沃尔玛、H&M、MUJI、UNIQLO、开市客、老佛爷百货……众多国际品牌的中国内地首店、华南首店在深圳面世。深圳人的日常消费,已然“与世界没有距离”,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愈发底气十足。

1991年

从深圳出发飞向世界

1991年11月25日上午8点30分,航班号CZ3151的一架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波音757客机,从深圳机场腾空而起,飞向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是深圳机场建成之后,起飞的第一个商业航班。从深圳起飞,通往世界各地的旅程,从那一天开启。

深圳黄田机场(后改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通航。江式高 摄

特区建立初期,深圳交通并不便捷。铁路是长途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彼时的铁路线路少,车速慢,并且时常一票难求。如果乘坐飞机前来,必须先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再转乘四个小时的长途客车才能到达深圳。建设深圳机场,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1984年3月,开始进行深圳机场建设可行性研究。第一个问题是选址。最初,先后有“黄田方案”“阳台山方案”和“白石洲方案”等10多个候选地址。其中,白石洲位于当时的“二线关”范围内,与彼时的市中心罗湖区距离较近,被认为能兼顾辐射香港客群,而一度最受青睐。但是,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机场建在白石洲,将阻碍城市的发展空间;大规模填海建设跑道,会严重破坏红树林湿地及鸟类栖息地;更重要的是,刚刚建成的深圳大学的教学环境,将受到机场噪音的严重影响。

在1988年初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5位与会的中外专家一致反对白石洲方案。经过进一步论证,“黄田方案”最终成为深圳机场选址。1989年5月20日,深圳机场建设正式开工,到1991年9月25日深圳机场试飞成功,仅仅用了2年4个月时间。

刚通航时的深圳机场。

今天,深圳机场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跻身国内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深圳机场连结的国内航点139个,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圈及旅游目的地;国际航线覆盖全球五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及地区航点超50个。其中,深圳直飞墨西哥城的航班,刷新了国内航司国际航班最长直飞纪录。从家门口飞向世界,已经成为深圳人的日常。

1992年

深圳为高新科技成果开了场拍卖会

拍卖会,对中国社会而言,是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的“新生事物”。深圳在这方面总是领风气之先。1992年,有一场引起多方关注的拍卖会在深圳上演。这次拍卖的,不是地块使用权,也不是名画古玩,而是——高新科技成果。

1992年,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的时候。当年7月9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一条消息:深圳将于当年8月8日举行全国首次高新科技成果拍卖会;深圳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市科学技术局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把价值规律引入科技领域,探索用市场机制激励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新路。

科技成果拿来拍卖,对彼时的人们来说可谓闻所未闻,顿时引起轰动。短短半个月时间,就有近20家科研机构找到主办方,要求带着科研成果参加拍卖;70多家企业单位报名前来竞买。东莞、阳江、梅州、宁波等地政府更是表示组团前来参加。

1992年8月8日,深圳市经协办和科技局联合举办的首届高新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拍卖的35项科技成果,有8项成交,成交金额95.2万元,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 刘廷芳 摄

8月8日上午,拍卖会在深圳科学馆三楼报告厅登场。第6号拍卖标的物“高频高速调制解调器”,在拍卖师喊出“40万元,第三次报价”之后,深圳华强新力电器公司副经理谢芳谷举起了23号应价牌,再无人竞价。拍卖师一槌定音。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以拍卖方式成交的科技成果就此诞生。整场拍卖会,8项科技成果成交。成交价最高40万元,最低2000元,总成交额95.2万元。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春风劲吹的1992年,深圳的科技界格外活跃。全年共举办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展览洽谈会130多个,平均每3天一次的“科技大集”。第二年初,深圳特区报评论说,1992年的深圳科学馆,成了帷幕常年不落的深圳科学技术“广交会”。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方兴未艾的今天,1992年高新技术成果拍卖“第一槌”,仍然在特区的时间隧道中回响。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马骥远/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