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充卡消费,商家跑路赖账怎么办?律师这么说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 实习记者 吴嘉琦
08-24 10:0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民生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如今,在美容、培训、餐饮、健身等生活消费领域,经营者常常以优惠折扣吸引消费者选择预付式消费。然而,一旦商家跑路,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我在这家做了两年美甲,那么信任她,介绍了非常多朋友同事去她店里做美甲,结果现在人跑路了,微信拉黑我们所有人。”翁女士翻看着手机里被拉黑的提示,语气中充满愤怒和无奈。

据悉,近年来,她先后在深圳市龙华区一家名为“随心再来”的美甲店充值3000元左右。今年3月26日,店家称出门玩,翁女士被拉黑后上门查看才发现人去楼空,会员卡里还有500多元余额无法使用。

广东金唐律师事务所律师曹鋆告诉记者,预付式消费的维权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消费者维权成本高,即使诉讼胜诉,也可能因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拿不到退款。

今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当遭受预付式消费陷阱时,消费者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者在网络社交平台了解到,有不少女生和翁女士有着相似的经历。她们自发聚集在一个维权群里,目前群成员已达20余人,涉及的充值金额从300至1000多元不等。她们报警后,店主虽被警方联系上却置之不理,从龙华跑到龙岗继续“隐身”。目前,她们正在提交证据等待法院审理的过程中。

“证据固定是关键。”曹鋆建议,消费者保存充值记录、消费凭证,拍摄商家价目表,并保留协商过程的聊天记录或录音录像。在商家突然停业时,应立即书面要求其退款。如变更经营场所给消费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明显不便,消费者也有权拒绝并主张解除合同。

同时,消费者可以多管齐下降低维权成本。曹鋆介绍,一是立即拨打12315,向消费者委员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二是及时联系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退款;三是怀疑遭到诈骗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四是寻求律师、社区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五是联合其他受害者提起诉讼,及时保全被告财产。

曹鋆提醒,消费者警惕大额储值,建议单次充值不超过5000元,优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连锁品牌,充值前核查商家资质。

在美容美甲行业蓬勃发展的深圳街头,翁女士和她的维权伙伴们仍在等待一个公正的结果。她们的经历警示着消费者,美丽消费的背后,需要擦亮双眼。当信任被辜负,除了法律维权,整个行业的口碑和未来也在付出代价。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 实习记者 吴嘉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