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陈志刚:党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结合

驻京记者 庄宇辉 马璇 整理
2016-06-14 17:11
摘要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内涵,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支前洪流”塑像

“支前洪流”塑像

“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沂蒙老区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沂蒙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忠诚、奉献、担当、创新的党员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沂蒙精神具有丰富内涵,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陈志刚说,“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首歌谣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是革命时期军民、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他说,忠诚、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在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就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担当、创新是沂蒙精神的时代特征。” 陈志刚说,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改革开放以后,临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敢担当,能吃苦,敢拼搏,能创新,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GDP过千亿,成为老区经济的强力领跑者。

“沂蒙精神造就了巩固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无论是在抗战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沂蒙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 陈志刚说。巩固的山东革命根据地派遣了7万子弟兵进入东北,以这些山东子弟兵为基础,扩展成了东北野战军,而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南下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他认为,沂蒙精神是党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结合,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

“ 沂蒙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具有新内涵和新价值。”他说,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表现为“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经济开发区精神”等。目前,沂蒙地区参军拥军意识深入群众骨髓,是全国征兵人数最多的地区,军民共建工作闻名全国。

(陈志刚: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深圳怎么学】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陈家喜:

学习沂蒙精神 勇立改革潮头

改革之初,深圳特区的创立和建设是在艰苦环境下进行的,凝聚着袁庚、梁湘等老一批特区领导人和众多工程兵的心血和汗水,与革命时期萌生的沂蒙精神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精神上的共同性。

现在,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更需要学习沂蒙精神,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敢于在体制机制改革的难点上率先探索,敢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克坚攻难,勇立潮头。

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丁有波:

在城市管理中发扬沂蒙精神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爱党爱军,浴血奋战,涌现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党与人民水乳交融、可歌可泣感人事迹,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在今天特区的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工作中,尤其值得学习借鉴:一是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吸引人,让群众看到希望;二是要以实实在在的生活帮扶,让群众感受到真情;三是要以有效的宣传方式,让群众明辨是非;四是要以各种群众组织和团体,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编辑 小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