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的重点战略性科研机构,揭牌成立不到半年已汇聚17位科研才俊加盟开展工作,其中不乏大牛、大咖。这个科研机构就是位于河套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
小政刚刚获悉,9月9日上午,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入驻暨场地启用活动举行。包括丘成桐、丘成栋、于如冈等全球知名数学家在内的首批入驻科研人员集体亮相,现场发布了近期科研成果,还举行了系列签约活动。
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入驻暨场地启用活动举行,丘成桐讲话。
小政觉得,深圳这个研究院之所以刚刚成立就如此“吸才”,与它的所在地——河套特殊的“科创”区位优势紧密相关。
上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刚刚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的登顶,表明更多高端科创资源正在加速集聚,而河套正是深港科创深度合作的发力点。
这个研究院另一个“吸才”点,或许因为它所推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特质,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改革方向尤为契合。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要求深圳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及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对于大湾区各地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速科创资源的集聚和化学反应,提升整体科创能力水平极具含金量。
小政了解到,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由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发起设立,今年4月份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揭牌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研究院已吸引首批17位科研人员入驻,全都是数学界的“大牛”“大咖”和青年才俊。活动现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丘成栋介绍了首批入驻科研人员。
首批科研人员入驻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
发起人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20岁提前完成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的学业,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崭新的研究方向。1982年,丘成桐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
目前,丘成桐身兼多职:他于200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09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2017年担任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主任;2020年担任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2021年4月起,担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2022年从哈佛大学退休,同年4月全职加入清华大学、受聘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2024年出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首任理事长。丘成桐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
丘成桐的弟弟丘成栋同样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曾获古根海姆奖、斯隆研究奖等大奖,是美国数学学会会士、IEEE终身会士。他1976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历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哈佛大学Benjamin Pierce助理教授,之后加入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任教。他在数学、应用数学与控制论、计算机科学、金融数学、生物信息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成果。
于如冈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数学系,后赴哈佛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马里兰大学、普渡大学等任教,2012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讲座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数论、表示论和自守形式。
在几位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河套数学研究院汇集了一批资深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年富力强的青年才俊,预计今年年底引进人才将达到50-60人。
活动现场,丘成栋发布了研究院近期科研成果,包括《能量熵向量:一种高效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与分类的新方法》、《就孤立超曲面奇点的不变量研究提出关键猜想》、《曲线网格+有限差分地震模拟软件并行计算方法》等,在生物医药、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一批新突破。活动现场,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深圳河套学院、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深圳中学等院校签约。
据了解,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圳)聚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人工智能等交叉研究领域,发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链接深港科技、教育和产业优势力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与团队,打造集基础研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数学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以“25%基础数学、50%应用数学、25%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研究范式推动数学的产学研落地应用,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突破提供支撑。
具体来讲,研究院的建设内容包括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
在科研任务方面,重点围绕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交叉科学与产业化等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一是基础数学(含理论物理),重点围绕代数拓扑与代数几何方法、弦理论与量子场论、统计力学等方向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二是应用数学(含计算数学),重点研究关键领域数理方法,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复杂网络等领域密切相关的计算数学基础问题,针对重要典型场景开发高效算法。三是交叉科学与产业化,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含经济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生物与医学统计等三个方向开展研究,争取取得领域间学科交叉重大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初高中阶段与深圳中学等合作,支持数理拔尖人才的早期发掘和贯通培养,探索“大师培养未来大师”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阶段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密切配合,与河套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深圳龙头企业合作,打造科研与实践基地,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备颠覆式创新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未来发展中,研究院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国内外优质学术资源,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与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动深港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助力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