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人每天早上排队进图书馆的场景屡屡登上热搜,成为深圳人热爱阅读的有力印证。实际上,深圳图书馆前大排长龙的景象,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是“常规操作”。阅读,是深圳人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
1994年7月31日,“市图书馆将要发放2000张借书证”的消息在鹏城不胫而走,求知若渴的深圳人闻风而动。当天上午,四个办证台前均排起了长队。据当时工作人员介绍,半夜12点钟开始就有人在此排队。
1994年深圳图书馆发证,一证难求。
说起深圳图书馆,当初建设起来可不容易。上世纪80年代,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勒紧裤腰带兴建的八大文化设施中就包括了深圳图书馆。那时候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建立不久,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不到2000万元,当时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的“超前”想法。由此可见,当时深圳主政者对推动市民阅读的期望和魄力之大。
1986年,位于荔枝公园西北角的深圳图书馆老馆正式落成,接待读者数量在全国同规模同性质的图书馆中位居前列。更可贵的是,深圳图书馆自开馆之初就率先开展开架服务,并推行免证进馆、不分户籍向所有人开放办理借书证等举措。
1994年,深圳图书馆门前等候办理借书证的人们。
深圳人热衷去图书馆和买书,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觉醒。1994年,当时有记者采访一位排长龙领借书证的深圳读者,询问她为什么对一张只能借书的证件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对方答曰:“深圳是一座知识分子相对密集的城市,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大凡比较理想的‘饭碗’,其竞争都十分激烈。如果没有点本事,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危险,逼得人不得不多读书、多求知识、多掌握几门本事。另外,深圳许多公司的老板对员工的技术要求都很高,在工作中总觉得大学里所学的东西不够用,故求知求学的欲望反而比在内地时迫切得多。”
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科技创新高产田”,深圳的发展机遇催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文化自觉,而汲取知识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阅读。
2018年,深圳图书馆门口。
2003年深圳启动了“图书馆之城”建设,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1201个服务网点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包含879家公共图书馆、322家自助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同时累计注册读者568.28万人,全市持证率31.59%,居全国前列。如今,“图书馆之城”和“爱阅之城”已经成为深圳的重要城市名片。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