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深圳瞬间 | 18岁那年,她在家乡的街头与深圳“偶遇”

晶报记者 马骥远/文 受访者供图
08-15 08:38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当年的深圳,固然不能给她成功的保证,但是给了她无限的可能,让她成为今天的自己。

1982年初的一天,18岁的汕头女孩翁纯贤走在街头,无意中看到墙上贴的一张告示:深圳蛇口工业区香港凯达玩具厂招聘女工,月薪80元,要求有高中学历。

2025年盛夏,已经从企业高管的位置退休多年的翁纯贤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当年4月30日,翁纯贤和100多名汕头姑娘一起,乘坐大巴车来到蛇口,成为凯达玩具厂的工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厂房”,下车看到工厂的瞬间,她这么想。于是下定决心,留在这座城市。本版照片里,她在工厂宿舍里拿着电饭煲插头充当“话筒”,和工友一起唱歌时,她们已经有了一个别称:“凯达妹”。

▲工友们合影,右一为翁纯贤。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与深圳不期而遇

翁纯贤生长在汕头市,1981年高中毕业,高考落榜。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待业青年”。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家里还有香港亲戚,虽然不富裕,但并不需要她立即挣钱养家。

后来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往往把打工妹来深圳的原因归结为“别无选择”,其实并非全然如此。至少对翁纯贤来说,彼时就可以去学校当代课老师,再慢慢等待转正的机会。另外,因为外公外婆在香港,她也可以排队等待移居香港的名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翁纯贤“要紧处”的一步,就发生在她逛街时看到凯达厂招工告示的那一天。

▲翁纯贤证件。

招工考试极其简单,用今天的话说有点像“脑筋急转弯”。翁纯贤顺理成章地被录取了。但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才遇到了真正的阻力。“当时我爸爸月工资是50多元,妈妈有40多元”,在当时的汕头已经是不低的收入了,因此当翁纯贤告诉家人自己通过了招工考试,一个月能拿80元钱时,家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托关系就能找到这样的工作,一定是遇到了骗子。尤其是正在上大学的哥哥极力反对,认为去了深圳就落入了“资本家”手里,以后能不能回家都不好说。

幸好开明的父母同意翁纯贤“试一试”,如果去深圳三个月之后做得不开心,就打铺盖回家。但是,当她和另外100多个汕头姑娘一起,被大巴车拉到凯达玩具厂门前,走下车的一刹那,看到四层的楼房,在蛇口的夜色中灯火通明,“当时我就对自己说,我不会回去了”,翁纯贤说。

“外来妹”的40年,一部色彩斑斓的年代剧

“有没有想到过,那一刻意味着你放弃了除深圳之外的其他选项”,2025年夏天,晶报记者问翁纯贤,放弃当老师或移居香港的机会,究竟值不值?

40多年前第一次踏上深圳土地的她,其实是不敢给自己打包票的。

工作当然是辛苦的。“他们(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每天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量,超额完成有额外的奖金”,流水线严丝合缝,如果一个环节拖沓了,整条流水线都会受影响;来自香港的管理员频繁来回巡查监督,渐渐地,女孩们都不敢懈怠,每天工作时间基本在10小时以上。

回报,是“真金白银”的。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她们惊喜地发现,香港人管理严格,但说话是算数的,超额完成任务真的有奖金,而且达到基本工资的2倍!算下来,翁纯贤一个月能挣到人民币80元,外加港币200元的加班工资。刚来深圳,她的工资已经达到在教师岗位上辛苦半生的父母月收入相加的两倍!

“回汕头老家,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就像小时候看到过的‘归国华侨’一样”,翁纯贤说,那时候蛇口工业区的港资企业,有购买免税家电的指标,她每次回家都买一件带上。家里的电视剧、冰箱、洗衣机都是她从深圳带去的,进口衣服、洗发水、饮料,这些当时还属于稀罕物资的东西,更是大包小包惠及所有亲戚朋友。再也没有人怀疑她给资本家当了“包身工”。还没等翁纯贤通过工厂的试用期,深圳,在家人眼里已经通过了“试用期”。

▲打工妹的娱乐:在宿舍里用电饭锅插头当“话筒”。

厂房和宿舍记录了翁纯贤和工友姐妹的青春岁月。她们一起趴在宿舍简易桌子上写家信;一起拿着电饭煲的插头假装麦克风,模仿香港歌星唱歌;有人过生日,就围在一起吃生日蛋糕;一起憧憬爱情和更美好的未来……

40年岁月,仿佛一幕色彩斑斓的年代剧。翁纯贤在深圳收获了爱情、家庭和孩子。后来,翁纯贤离开凯达厂,进入南玻集团,成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2014年,翁纯贤从南玻集团深圳分公司区域经理的位置上退休,随后又和朋友一起创业,直到2020年孙子出生之后,才结束了半生奔忙,回归家庭含饴弄孙。

▲在南玻集团工作时的翁纯贤。

一样的鞋,不一样的路

从小城待业青年到特区打工妹,从企业高管到自主创业,这样的人生,是40多年前的翁纯贤穷尽所有想象也无法想到的。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都如翁纯贤这般幸运。回到前面的问题,当年放弃当老师和去香港,来深圳打工,值吗?2025年的翁纯贤说:值。当年如果按父母的安排,不论当老师还是移居香港,都可以过上安稳的人生,但是,也是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人生。当年的深圳,固然不能给她成功的保证,但是给了她无限的可能,让她成为今天的自己。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建立时,常住人口仅仅33.29万人;到了1990年, 就翻了5倍,增长到167.78万人;2000年,700.84万人。截至2024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已达到1799万人。40多年,人口增长50多倍。一个边陲小城,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翁纯贤”的到来而创造的。就像电视剧《外来妹》主题歌唱的,TA们穿着“一样的鞋”,但是,TA们走的,却是不一样的路。无数个TA们走出的路,就是今天的深圳。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马骥远/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