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形成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与合力|理论周刊·专论

赵中源 黄罡
08-18 08: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与发展目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为“大湾区”)作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举足轻重。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从跨制度、跨区域与跨文化的差异共存格局中,促成开放包容、高度融合的发展活力与合力,成为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要。

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的深圳,凭借其科创硬实力、开放枢纽功能及政策先发优势,稳居大湾区增长极地位。图为深圳湾航拍图。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高质量发展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率”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大湾区相互协同的资本、劳动、技术、人才、制度、文化等要素条件及其边际产出,势必不断突破过去形成的广东珠三角穗深“双城记”、港深穗“三城演义”,进而形成大湾区“9+2”城市群协作联动的新格局,以产生出新的更高的正向边际效应。也就是说,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既不可能再依靠单一要素的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也不可能仅凭其中的某个城市的发展来实现,而必须通过全要素跨制度、跨区域的持续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各类要素向取得战略性突破的产业集聚,以持续的创新驱动形成发展新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厚重基础和战略支撑。

“更加公平”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建共享。实现大湾区更为公平的发展,重在依托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创新资源共享,在注重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新型生产关系的持续革新。即在制度差异的现实前提下,把握“一国两制”的独特政治设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精神,立足大湾区融合发展态势,坚持以公平正义为指向,促进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的有效协同,最大限度维护各个社会群体的正当合理利益,形成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强大社会力。

“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是一组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则在于绿色发展,即注重经济高质量、社会高品质、生态高水平的协同推进,进而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更为安全发展注重去风险化,强调通过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安全的良性互动。对于大湾区而言,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等绿色发展困境。大湾区安全发展,旨在通过促进粤港澳产业、制度、文化的有效协调,在消除发展内耗的同时,明晰“9+2”城市的发展定位,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发展聚合效应。

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在当前粤港澳三种制度体系、货币体系、法律体系下,大湾区要真正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首先需要有效化解差异化制度与规则的协同对接,以及人财物的有序流动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独特的现状,既是大湾区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也不可避免地制约着跨区域的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比如:当前香港、澳门和内地各自实行法律制度不一、行政体制不同、经济体制各异。这些制度差异导致了三地在市场准入、行业标准、专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存在诸多壁垒,无疑会对大湾区经济社会治理的成本消耗与效能提升带来直接影响。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多种语言”的多元文化共存态势,特别是近代以来港澳两地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社会形态及其文化现象,带来了大湾区内地居民与港澳同胞在身份与价值认同上的差异,突出体现为对国家制度、民族情感与社会治理体系在认知与认同层面上的差异与隔阂。并由此导致大湾区居民身份认同的离散性,并形成人与人、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无疑对凝聚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合力产生消极影响。

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差异性,对大湾区整体性协调发展带来挑战。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的深圳,凭借其科创硬实力、开放枢纽功能及政策先发优势,稳居大湾区增长极地位,但需破解土地瓶颈、强化产业链安全等挑战。广州作为综合门户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拥有枢纽优势、产业韧性,在大湾区承担战略支点功能,但需破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等挑战。香港亟须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优势。大湾区城市,则都面临着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对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既融入产业集群跨市布局,又保持差异化赛道良性有序竞争等问题。

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合力生成

“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为大湾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成新型生产关系更迭,奠定了基础性框架。同时,也赋予其开放包容的内在特性,并奠定了大湾区居民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基础。这为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活力与合力创设了制度条件和社会氛围。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与机制衔接,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通过构建动态调整、精准对接、多方协同的制度创新体系,推动大湾区从“物理拼接”到“化学融合”的升华。基于大湾区制度衔接的现有基础与挑战,结合深化改革要求,仍需要从以下维度加以推进:一是构建动态规则衔接机制。建立差异化规则分类对接体系,对金融、数据等敏感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安全评估”制度,在新兴产业探索“三地共商标准”。二是在立法与司法领域,建构立法、司法协调机制,统一对各领域立法,并拓展法律执业互通。三是完善协同治理架构。通过设立常设协调机构,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实体化;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对三地制度对接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创新公众参与渠道,开通意见征集平台和建立规则调整响应机制。

推进产业对接与市场资源同构。推进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根本所在。要在准确定位大湾区城市群各自功能与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大湾区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着力强化五个层面的创新与协同:一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支付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卡码终端+跨境支付平台”,实现跨境支付的无缝衔接。推进立体交通网络优化。加密连接大湾区城市群,以及辐射周边区域的高铁网络密度、完善大湾区机场群布点及其协同运营。二是构建产业协同载体。推进国际化科创平台建设,推进“大湾区研发+跨境制造”协作机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优化特色产业园区布局的协同发展。三是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推进产业链梯度转移,形成大湾区核心城市群聚焦研发与周边城市群聚焦生产的产业链。与此同时,推进市场规则有效衔接。四是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推进人才、物流跨境流动便利化、有序化。灵活发挥人才作用,最大限度培育和发掘一体化市场优势与潜力。五是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基于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定位,建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形成绿色产业链闭环。

推进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文化交流与情感驱动,是生成情感共鸣、形成行动统一的基础前提。大湾区的文化交流与共生共情机制可大致从三个维度加以推进。一是培育跨越制度建构差异的家国情怀。注重发掘大湾区共情的共同记忆,探寻粤港澳共生的历史根基;注重探索共同文化活动,使之形成具有大湾区特质的文化品牌,以此建构家国情怀的情感载体;注重通过民族国家叙事赋予家国情怀以独特的内涵意义。二是缔结穿越身份认同差异的情感纽带。培植人与人之间、协作单位主体之间、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信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注重发挥粤语在身份认同上的独特交互效用,形成以“语言社区”为依托的情感认同。三是建构超越经济生产差异的国家归属感。通过共同举办国家发展成就展览以及港澳青少年赴内地考察交流等一系列具体实践和象征活动,促成情感上的国家认同,并以“归属感”来超越经济生产差异,进而建构大湾区共同美好蓝图,凝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合力。(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常规项目:以“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提升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研究[GD22CMK07]的研究成果。)

(作者分别为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赵中源 黄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