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代脉搏,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作灵感。10月7日,“听见中国 听见你——首届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国内主要音乐院校、相关文化单位代表以及知名词曲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创作思潮、价值共鸣、教育创新与科技融合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为深圳音乐乃至中国音乐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深圳大学、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联合主办,不仅为音乐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推动了中国音乐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深圳建设“爱乐之城”和音乐创作高地注入新的智慧与力量。
依托音乐盛典,原创之声唱响时代
研讨会举办的前一晚,6日晚,“听见中国听见你”中国原创音乐盛典巅峰之夜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体育馆开唱。廖昌永、雷佳等著名歌唱家,众多流行乐坛实力唱将、新生代歌手轮番登场,共同唱响时代原创佳作。这场音乐盛宴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音乐的多元面貌,也为次日的研讨会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依托国家级歌曲创作精品工程,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中国顶尖音乐艺术家和新锐人才,成为促进音乐理论与实践融合、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研讨会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即聚焦新时代音乐创作思潮与范式突破、音乐创作跨域价值共鸣、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激活与价值引领、AI时代中国音乐本体坚守与范式革新,参会人员涵盖了音乐创作、理论评论与教育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兼具专业性与代表性,为中国音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智慧与前沿思考。
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表示,“听见中国听见你”中国原创音乐盛典是一个特别好的舞台,它给所有中国原创歌曲提供了纯粹和温暖的展示平台。她特别提到:“未来我与深圳的合作肯定会越来越多。我特别喜欢深圳,正是因为它的多元和包容,让许许多多的创作创新在这里发生,助力讲好中国故事。”青春活力、多元包容的城市氛围让雷佳对这座城市的音乐创造与创新力充满信心与期待。
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雷佳
高校赋能艺术,教育激活创新
从执行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到参与“央视青晚”2025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录制,从“城市与大学”公共艺术季的开幕到校内艺术活动的常态化,深圳文艺发展的累累硕果离不开深圳高校这片沃土。
“深圳高校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深厚而细腻的岭南文化底蕴,是原创音乐发展的理想平台。随着人们对艺术作品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艺术人才的专业化训练愈发重要。深圳高校涵养城市勇于探索的气质,展现城市蓬勃向上的朝气,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人才和丰富作品从这里涌现。”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深圳大学AI音乐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AI音乐研究院院长何沐阳表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研发与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敏锐捕捉音乐发展趋势与市场反馈。深圳大学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积淀深厚,双方的合作将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中国音乐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探索新路径。
聚焦四大议题,共话音乐未来
活动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韩新安介绍了“听见中国听见你”工程的工作情况。他透露,工程由年度歌曲征集、高级词曲研修班和作品展示等环节构成,未来将与深圳相关单位长期合作,并在南山区建设创作基地与园区。
当天举行的4场研讨议题亮点纷呈。
第一场研讨由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张萌主持,嘉宾们结合自身创作实践,从多元视角探讨了音乐创作的时代命题。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音乐创作需扎根文化传统、拓宽技术边界、尊重多元表达,在思潮激荡与范式重构中推动中国音乐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二场研讨由深圳大学艺术学部副主任刘琨主持,专家们从多元视角探讨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定位与革新路径。大家认为,高校音乐教育需以价值引领塑魂、以源头激活赋能,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兼具文化根基与时代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场研讨由《人民音乐》期刊顾问、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金兆钧主持,专家们结合北京中轴线歌曲创作、深圳主旋律作品传播等案例,探讨地域音乐如何升华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时代之声:需扎根地域文化特质、坚守艺术真实表达、融合当代传播路径,让每一首歌曲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国家叙事的精神纽带。
第四场研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AI音乐研究院院长何沐阳主持,专家们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创作、传播与教育的影响展开多角度探讨。面对AI带来的范式变革,中国音乐应坚守以人为本的创作内核,以文化自觉引领技术应用,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中构建人机协同、价值共生的音乐生态。
(图片由赖犁和深大拍摄)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