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遗存、遗迹的集中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湾区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国家历史转折点,是革命活动的重要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窗口,留下了浓厚的红色印记。大湾区拥有众多历史遗址、革命纪念馆、历史人物故居等,拥有大量的红色精神文化遗产。这些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当前和未来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宝贵财富。挖掘利用好大湾区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构筑大湾区青年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基因来源
家国情怀包含了对国家的深情热爱、对民族的强烈责任、对人民的深切关怀。而红色文化,正是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史上,众多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体现了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其中很多发生在大湾区。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代表的壮烈事迹,激励了中国人投身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香港红色交通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为代表的红色历史,感召着中国人不畏牺牲、团结奋斗的英勇斗志;以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建设者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史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映照着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不仅传递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和奋斗历程,还能在青年一代的心灵深处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让当代青年深刻感悟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艰难与伟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价值追求,能够启迪青年一代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无畏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有助于青年更加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源和保障,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矢志奋斗的精神,能够激励新时代青年锤炼实现中国梦的过硬本领,在应对时代挑战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能够激励新时代青年在科技浪潮中突破自我,勇立潮头。
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构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凝练红色文化内涵,构建系统性红色教育体系。梳理大湾区“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双重脉络,建立大湾区全域红色资源图谱。整合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七十二烈士陵园、省港大罢工纪念馆等)、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深圳(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等)、港澳(香港抗战纪念馆、“秘密大营救”遗址、冼星海纪念馆等)系列红色遗址遗迹,串联起大湾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革命主线。将深圳蛇口工业区、前海自贸片区等改革开放标志地纳入红色教育体系,链接改革开放初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观念,诠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入解读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创新基因,提炼大湾区红色文化中的共性价值符号,夯实红色教育基础。
创新红色教育模式,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推进学校“大思政”课程融合,增加红色文化专题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通过互动教学、讲解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及其文化内涵。鼓励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讲座、革命历史故事分享、红色歌曲演唱会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设计沉浸式研学,在红色遗迹、遗址举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和感情,使他们能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起历史担当,传承并发扬好家国情怀。从传统的文化遗址到现代化的数字平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创新红色文化短视频、微电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场景等传播形式,通过轻松易懂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整合社会资源,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教化。大湾区内的各大红色文化遗址和纪念馆要主动面向青年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通过革命历史知识竞赛、红色电影展映、历史人物传记讲座等,让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宣传,增加红色影视、纪录片、新闻报道等的播放数量,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和英雄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家长要主动学习掌握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社区要营造宣传红色文化氛围,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推进区域协同,建设红色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大湾区周边革命老区和大湾区内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挖掘和整理大湾区内外红色资源的内在联系,打造湾区与周边红色历史系统研学路线,组织湾区青年开展红色历史研学活动,开展“重走长征路”拓展训练活动,充实红色教育内容,提升红色教育吸引力。依托大湾区“多元文化共存”特色,发挥“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优势,借助大湾区国际化平台传播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推动大湾区地方政府将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教育纳入统一规划,提供政策与资源保障。资助港澳青年赴大湾区各地进行红色历史采风,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推动红色教育进入课程体系,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培育红色青年骨干。设计红色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评估反馈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密码,也是湾区融合的精神纽带。通过资源活化、模式创新与机制协同,将红色文化转化为青年可感可知的“身边历史”,能够构筑“一国两制”下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能够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鼓励他们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业中砥砺奋进,续写华章。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外国语学院)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