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 | 石井:从几家村小到科教都会的蜕变

晶报记者 熊奇侠
08-15 15:06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沧桑百年,南中学校见证石井从小村镇到现代化城区的巨变。

“我爷爷和爸爸以前都在南中学校读的小学,我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大学。”2023年考上深圳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的陈金科的家族经历,正是坪山区石井街道从数家村小到“科教都会”迅猛发展的最佳注脚。

▲位于石井街道的深圳技术大学,致力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

深圳建市之初,宝安县坪山镇只有几个大队,镇上的学校也仅有南中学校等几家村小。如今,石井街道已发展成为拥有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深圳中学坪山创新学校、深圳技术大学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教育体系的东部教育重镇。

南中学校,客家人崇文重教见证地

说起石井街道,就不得不提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南中学校。

“一乡风物知书达理,百岁学堂踵事增华”,1931年,南中学校由相邻的对面喊、树山背和新联三个村在南洋和香港的华侨和村民的踊跃捐助下建成,当地富商许让成捐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每家每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居住在香港的华侨许其卓提供家里六七亩地作为建校用地,并从香港带回学校设计图纸,这造就了学校“土洋结合的风格”——正面飞檐雕柱具有鲜明的南洋建筑风格,屋内的柱、土梁及墙面又是传统客家建筑常用的“三合土”。

“学校刚开始的时候,多个年级在同一个课室里一起学习,一个班级上课时,别的班级则自习。男女生皆可就读,从刚开始只收许氏子弟,到后面附近其他姓的子弟也可来念书。当时学生的学费交稻谷,老师的工资是发大米,我上学那会儿一个班20-30个人,有3个班,100多人。”曾在南中学校上学、教书的许冠沾说。

学堂的课程也与传统私塾不同,除了汉语,还有算术、地理、自然、历史、体育,这些倡导自然、科学的课程,使当地教育面貌为之一新,南中学校因此成为上个世纪坪山乃至深圳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新式学校。

由于南中学校办得好,1953年左右,附近的荫本学校、茜坑小学、勉修学校、马鞍岭小学等5所小学合并到南中学校办学,学校招生范围也扩大了,学生最多时达300余人。

当时南中学校可以说是坪山最漂亮的学校,据曾当过宝安县坪山区公所田心大队支部书记的叶冠南回忆:“南中学校门口有两棵很漂亮的凤凰树,三年级时在凤凰树下戴上红领巾,东面有一排小矮屋,我们就在里面上课,饭堂也是在那里,东北边有两间是港胞教室,因为是香港同胞捐钱盖的,就以港胞来命名。西边有一个操场,中间有个舞台,后面就是篮球场和用水泥灌成的乒乓球台。校园里还有个鱼塘,周围种满了柳树。”

1980年代在南中学校读书的树山背村民许伟亮介绍,他上学那时候有5个班,一至五年级,每个班大概40-50人,课程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等。

▲上世纪80年代,师生在南中学校门口合影。

特区建立之初,今天的石井街道辖区只有南中学校是一所完小,附近几所村小都只招1-4年级学生,5年级就要转来南中学校就读,中学就只能去附近的坪山或惠州就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停办闲置,2010年因道路扩建可能被拆除或整体迁移,居民及从村里走出的华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护校心声,最终留下主体建筑;2018年经修缮,学校旧址入选深圳首批45处历史建筑名单,并化身“城市书房”,90余岁的老建筑重获新生。

科教都会,未来产业融合区

沧桑百年,南中学校见证石井从小村镇到现代化城区的巨变。尤其是2016年10月石井街道挂牌成立后,辖区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石井街道定位“山水石井、科教都会、门户新城”,近年来吸引了众多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成为深圳东部科教重镇,目前辖区有学校10余所,涵盖幼儿园、中学、职校到大学,在校师生近2万人,延续客家文化“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形成从幼儿园到成年人的完全教育体系。

“以前石井人只能去惠州崇雅中学或坪山中学上初中,现在家门口有深中、深高东等好学校,深圳技术大学致力培养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有比亚迪企业定制班,录取分数高,就业前景好,深受辖区居民认可和欢迎。”石井街道公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坐拥深中坪山创新、深高东、深圳技术大学和深圳第三职业技术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石井街道相关部门和社区也积极用好这些资源,让高校智慧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激发社区发展活力的关键密钥,激发辖区青少年科技热情,助力“科教都会”从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石井街道逐步升级校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实践新场景,深化与辖区学校的联系,让辖区学校师生通过培训、支教、政策宣讲等相关活动,积极参加社区公共服务与治理,通过“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实践”模式,开展“我是小小科学家”“我与建筑设计师有个约会”等“大梦想家”系列职业启蒙活动,从暑假辅导辖区青少年作业,到开展儿童科普课堂。充分利用深圳技术大学现有的专家学者、科研设施、展馆场所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成果,举办多场校园开放日活动、科普教育活动,如带领辖区学生走进深圳技术大学赛车工作室,亲手参与汽车结构的搭建过程,通过对汽车科技的“零距离”学习体验,感受到工业科技的魅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青少年们的科技梦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经济发展方面,街道还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交流,促进深圳技术大学学术成果与石井街道、坪山区以及对口帮扶地区广大企业对接需求,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与转型升级,并计划在街道成立深圳技术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在市政市容方面,积极盘活辖区边角绿地,创造更多环境改造升级的实践机会,学校师生和辖区居民一起建设的共建花园项目还多次荣获市级奖项。

南中学校和深圳技术大学正位于坪山高新区南片区。据石井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抢抓“燕子湖城市会客厅+高新南片区”双核发展机遇,着力打造科教集群创新区、未来产业融合区,聚焦坪山区“6+3”产业集群建设计划,利用好辖区优质教育科研资源,以深圳技术大学为支点,引进资源、创新平台、做好服务,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科研成果在石井创造、验证、转化,加快打造环深技大科技创新产业带,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加快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科教都会”。

记者 熊奇侠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熊奇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