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到底能不能替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在5月27日举行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回应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大潮中,AIGC将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在未来艺术创作中会发展出更强烈、更加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丁文华在“AIGC赋能艺术创作的思考”主题发言中指出,当前AIGC技术正在改变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提示词把它生成一个文本,通过一个文本,甚至一些描述,生成一幅图像。也可以通过图形、文本、图像生成一些视频,一段旋律。”
与此同时,丁文华也指出,人类认识世界与AIGC认识世界的逻辑仍存在明显区别。不论是通过视频,还是通过文字感知,在感知这些东西后,需要产生哪些关联,这个过程需要人类的思维,要基于人类对物理世界、社会运行、视觉经验,以及一些隐性事件的关联理解。
“这个过程AIGC能不能理解呢?在生成内容时,能不能按照人类思维逻辑来输出结果?”
丁文华指出,AIGC近一两年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外都开展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现在很多人在手机上都下载了AI助手,它的发展会一步一步地增加,应用场景还会不断拓展。”
“但现在要想让AIGC达到一个理解世界模型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丁文华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AIGC创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举例说,当前AIGC的能力局限,受限于训练素材,目前AIGC生成视频最高质量为HD(1920×1080),尚不具备4K/8K生成能力;在故事叙述方面,当前AIGC在事件、故事层面仍有较大差距,不支持正述、倒述、插述、闪回等叙事手法,无法达到蒙太奇式呈现效果;生成内容无法保证符合物理世界的所有客观规律。
丁文华指出,艺术创作过程包括构思、形象设计、剧本、分镜头本、拍摄、剪辑、成片润色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的作用。此外,人类有非常自主的艺术价值观,依靠艺术的理论、叙述方法,来增强人类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效果。这也是AI还缺乏的地方。
“它的原始创造力我不能说没有,它确实能够创造出一些东西,但它的认知力、约束力到底应该怎么做?如何科学管理和有序引导?”丁文华认为,尽管AIGC发展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要各界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这些问题都能够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的。相信伴随技术问题的突破,AIGC会在今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发展出更强烈、更加充满想象力的空间。”丁文华说。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