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长洲太平清醮:一座小岛的独特非遗“景色”

深圳特区报记者 蔡达菁
05-07 09:1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吸引大批市民及游客到场观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港长洲太平清醮,5月2日至6日(农历四月初五至初九)隆重举行,吸引大批市民及游客到场观看,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盛事。

5月5日,“飘色会景巡游”在香港长洲举行。 新华社发

长洲太平清醮源于19世纪末香港岛太平山街海陆丰居民为酬谢北帝驱除瘟疫的祭祀活动,后迁至长洲北社街举行。随着社会发展,这一原本特定族群的仪式演变为全岛居民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北帝也成为全岛的保护神。百年来,长洲居民坚持每年举办太平清醮,从未间断。

“飘色”是长洲太平清醮最具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约在1930年代引入长洲。“飘”指的是小孩装扮成各种人物,被固定在特制的“色柜”和“色梗”上,营造凌空飘逸的视觉效果。“色芯”(小演员)首先穿上白色内衣,坐在由铁条弯曲制成的“色梗”上,腰部用布带缠绕固定于环臂铁架,然后穿上特制服装并戴上头饰。整个装扮过程需要约40分钟,装扮完成后,色芯看似站立或漂浮于空中,实则是安全固定在座位上。

巡游队伍沿途会有专人用长形丫叉帮助转弯时的支撑,也有加长雨伞为小演员遮阳。整个制作工艺体现了民间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完美结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今年5月5日的飘色巡游约有20台作品参与,主题多样:既有《哪吒之魔童闹海》《白蛇传》等传统文化与流行影视角色;也有小演员扮演政府官员,关注财政政策与防诈骗等时事话题;还有以第十五届全运会为主题的作品。

抢包山是太平清醮的压轴活动,传统上是在祭大幽后午夜举行,居民攀爬竹制包山抢夺“平安包”(旧称“幽包”),寓意分享平安福气。1978年因意外停办后,2005年以全新形式复办,由康文署协办“包山嘉年华”竞技比赛,采用钢架包山和塑料假包,引入严格赛制。

今年的比赛于5月6日凌晨举行,吸引约1650名观众。最终,郭嘉明获得男子组冠军,成功十度封王;龚子珊获得女子组冠军,并因累计三届冠军而获得“包山后中后”称号。叶建文夺得170个包子,获得“代代平安奖”。

今年特别邀请了深圳、珠海及澳门的攀爬好手参与接力赛,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最终获得冠军。

作为2011年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洲太平清醮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除飘色巡游和抢包山外,太平清醮还包含一系列传统仪式:竖幡、接神、走午朝、祭水幽、祭大幽等。

香港特区政府将长洲太平清醮与天后诞等传统节庆包装成“传统文化汇”向全球推广,既提升了知名度,也带动了旅游发展。飘色主题紧跟时事,抢包山比赛引入现代竞技元素,都是传统与创新的成功融合。

长洲太平清醮现已经成为凝聚社区、展示香港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为这座国际大都市增添了独特的传统魅力。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蔡达菁)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