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从哲学和心理学视角带你读懂绘本 | 人文天地·新阅读

张梅
04-27 07:47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看见”而治愈的故事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冯强 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5年1月版

每年世界读书日,包括绘本在内的少儿读物都是大众购买、阅读、谈及的主力。事实上,绘本的研究、出版和阅读推广一直是我国儿童文学界的热点,然而关于绘本创作的深度探讨却相对薄弱,这本《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的出版让人欣喜。

本书作者冯强以十几本经典绘本为文本,通过“星丛引文写作法”的方式对其进行哲学和心理学解读,同时他又以其深厚的学养对绘本如何实现文学治疗展开颇有意味的探索。这些有意义的尝试极大拓宽了儿童文学研究跨学科的广度和人文精神的厚度。

此书以“看见”开篇,“看见”是冯强所言的“写作的动力”,是全书的精神旨归,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底层编码。儿童渴望被“看见”,即被注意、被记得、被欣赏、被关爱。这种“镜映”是儿童的生存需求,也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冯强分析了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我的名字克丽桑斯美美菊花》中的儿童因被“看见”而治愈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看见”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经历的识别和确认。故而冯强说:“所有了不起的故事都是关于看见的”,同时“看见”也是一种主体行为,“观看是一种真正的思考。这种思考要求尽量移除对事物的习惯和偏见”。偏见蒙蔽了很多成人看向世界的双眼,包括一部分已经把成人的规则、标准内化的儿童,作者引用绘本《你看见了什么》,就是讲述一个孩子的所见从遮蔽到去蔽的故事。老子曾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故而“见素抱朴”的纯真孩童才能抵达世界的本真状态。

“感受”也是此书的关键词。冯强指出,“感受乃情感的触发,感受先于知道,是注意力的开端”。确实如此,蒙特梭利曾多次强调儿童“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儿童身心的发展都是从感觉而来。

此外,儿童的“感受”也特别敏锐和丰富。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儿童“大脑额叶”还没有被一系列的标准、规则、纪律和观念所掌控,所以儿童常常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因而绘本《爸爸带我看宇宙》中的儿童能感受整个世界的神奇和美妙,而“爸爸”因知识的负累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从冯强以“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为本书命名,就明了他关注心灵修行和文学治疗的用心,书中“生命技术”部分也是最见华彩和最有深度的分析。因而,“看见”不仅是视觉行为,“感受”也不仅是身体体验,它们同时也是一个美学事件,更是一种文学疗愈。

比如冯强对《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分析:活了一百万次的虎斑猫只是别人的宠物,它没有被真正“看见”,当它遇到美丽的白猫时“才开始有了真正的时间,有了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白猫的出现照亮了它百万次的轮回路,自此它有了自己的“感受”。认知行为疗法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是:直接决定我们感受的是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当虎斑猫为自己的“感受”命名时也就得到了救赎。由于儿童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成长困惑,故事就成为一种隐喻层面的心理故事,也就是冯强所言的“故事无意识帮助我们修通现实的困境”。

通读全书,既折服于冯强的睿智、通达、深邃的思想,也称誉其小切口、大议题、广求证、深思考的方法论,更激赏其执着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整。这种从哲学、心理学切入文学研究,继而启悟人生,从关照当下人生再回归学理层面思考的研究范式,必将对绘本创作和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张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