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从多元视角重新认识王安石变法 | 人文天地·新阅读

朱义群
03-23 08:54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历史上的大事,在宋史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20世纪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邓广铭、漆侠、刘子健、东一夫等学者出版的重要著作。进入21世纪,相关研究仍持续涌现,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安石与新法进行了全面探讨。东方出版中心推出梁庚尧先生的《北宋的改革与变法》一书,代表了王安石变法研究的最新成果。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熙宁变法的源起、流变及其 对南宋历史的影响》 梁庚尧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4年6月版

作者指出北宋政治史以两大问题为核心,一是对外关系,二即改革运动;本书旨在探讨北宋改革史,主要包括庆历改革和熙宁变法。从内容安排看,熙宁变法是全书的主体,而庆历改革只是作为熙宁变法的前奏。本书所谓“熙宁变法”,实际上指王安石变法,因为熙宁时代是由王安石当国执政、主持变法,而作者也将王安石而非宋神宗作为变法的主导和核心。

本书起源于作者在大学课堂上多年来累积的讲稿,经过反复修订与细致打磨,作者将其定位为一部编纂的教材。之所以如此定性,一方面在于作者广泛吸收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而无意将这些成果据为己有。作者虽未在正文中对参考文献进行标注,但在每编结尾附上了详尽的论著目录。另一方面,作者旨在将本书构建成为面向一般读者及史学初学者的引导书籍。全书行文简洁明了、质朴无华,论述深入浅出。内容涵盖丰富,不限于讨论熙宁时代,而是贯穿了整个天水一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追求严谨,对于许多令人感到棘手的专业术语和争议话题,往往不避繁难地追本溯源、详细剖析。

譬如本书对于新法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认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20世纪以来,学界对这些理财新法的性质之认识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解释传统:一种坚信新法属于社会政策,王安石的目标在于裁制兼并、均济贫弱,且新法确实取得了改善民生之效;一种主张新法是财政政策,变法旨在聚敛财富,以用于对辽、西夏的用兵,王安石的许多政治口号可能只是具有欺骗性的“烟幕弹”。长期以来,两种解释并行存在,但相互冲突,以致造成对王安石与新法的评价争议。对此,作者从法令的原始本意和实际执行状况两个层面进行了重新阐释。

作者指出,从新法内容看,变法旨在实施社会政策,同时期望达成财政政策之效果:将“利权”从兼并之家手中收归政府,以增加国库收入;政府收入增加后,既可用于均济贫弱,亦能缓解财政压力。这源于王安石综合儒家政治理念与现实需求所提出的“以义理财”思想。作者认为,尽管新法本身存在不少疏漏,但整体而言,规模宏大、目标高远,可谓法良意美。然而,作者同时强调,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社会政策的一面被掩盖,而财政政策的一面则凸显。此外,王安石个性偏执,缺乏变通,未能审视新法本身以及施行中的问题,亦未能争取到异议者的合作,令新法在实际施行中逐渐背离初衷。

本书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揭示新法对南宋的影响。尽管以往研究已触及此议题,但多聚焦于对王安石及其新法的功过评判,指出南宋初年已全面否定新法,并将其视为历史教训而刻意回避。至于新法的具体遗存状况及影响,既有研究明显不足。而本书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探讨这一话题,这些讨论主要基于作者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

首先,作者从财政方面剖析了新法对南宋朝政的影响——北宋初期已显露出财政中央集权的趋势,这一趋势在王安石变法的推动下得以加速发展,至南宋时期延续北宋后期的趋势,财政集权达到顶点。与此相应,南宋地方官员长期面临州县财政困窘与民力衰竭的严峻挑战,而其根源亦可追溯至神宗时期。

作者还特别聚焦新法在南宋时代的遗存情况,即尽管南宋政权建立后即对新法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但新法的影响并未因此消除。具体而言,仅少数新法如保马法被彻底废除外,大多数新法诸如军器监法、市易抵当法、农田水利法以及贡举制度与太学三舍法等得到了延续。另外,部分备受争议的新法经历了复杂演变,最终以全新面貌重现于世,如经界法近似方田均税法,保伍制度、义役分别可以视为保甲法和免役法的变种,而社仓制度的经营方式直接效仿青苗法等等。

关于这些议题的讨论,不仅深刻揭示了两宋之间朝廷政策和社会结构的内在延续性,而且展现了宋代地方官员,尤其是理学人士在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同时,却积极取法新法以改良社会的复杂面相。这些讨论对于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新鲜的启示。

延伸阅读

《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

梁庚尧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25年1月版

本书探析了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对南宋的政局变化、教育与科举的内容,尤其分析详尽。因此,本书既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整合梳理,也包含作者深入相关史料后所得出的创见,对于有志于研究宋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朱义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