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大千餐厅顶楼的“开心农场”热闹非凡。学校党委书记宋绍鹏、校长王淑琴等校领导化身“新农人”,与师生共同参与春耕劳动。这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既是学校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生动实践,更是该校“1+2+N”劳动教育模式的集中展示。
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宋绍鹏(左)、校长王淑琴(右)。
践行劳动育人理念
在春日暖阳下,党委书记宋绍鹏与校长王淑琴率先撸起裤腿、拿起农具,与学生们一起翻土、播种、除草,在劳动中与学生们亲切互动。宋绍鹏表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让学生在汗水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的真谛。”
王淑琴则现场指导学生种植技巧:“花生要浅种,这样才能更好吸收阳光雨露。”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作为光明区劳动教育示范校,该校构建了“绿色引领,和谐共生”的“1+2+N”劳动教育模式:以生态实践基地为核心,通过课程与活动两大支柱,延伸出“百财白菜”“好事花生”等多个校本课程。生物教师于丹丹将课堂搬到田间,现场开展“花生种植深度”知识问答;学生们在劳动中发现“蚯蚓松土”的生态奥秘,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体验劳动多元价值
学校实行“土地承包制”,每个班级都有专属“责任田”。高二(3)班学生李雨桐表示:“从整地到收获,我们全程参与,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
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开展“为社区公益粥铺送爱心蔬菜”“难忘师恩”等活动,学生们将收获的蔬菜送给教师和社区居民,传递劳动的温暖。
保障育人实效
学校建立“平时表现+学段综合”的劳动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期末感悟”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与成长。每学期评选“优秀小农民”“拓荒者”等荣誉,将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档案。学生陈浩然表示:“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会劳动技能,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光高“开心农场”不仅是学生的实践乐园,更是劳动教育的创新样本。当校领导与师生共同在泥土中播种希望,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正如该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所述:“让每个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在汗水中书写青春。”这种扎根土地的教育智慧,是新时代劳动育人的生动注解。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邓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