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作为机器人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近年来全球医用机器人市场呈现上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深圳,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和强大的先进制造业根基,深圳高科技企业与深圳的公立医院携手,围绕医院实际应用的需求,加速推进医疗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市场。
目前,在深圳的多家公立医院,深圳自己制造的各类医用机器人“员工”已经“上岗”。
内镜清洗机器人,一站式完成“五步法”
胃肠软式内镜作为直接进入人体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其清洗消毒涉及十多道步骤。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传统手工操作难以持续保持规范性和一致性,另外内镜中心洗消环节管理分散难以追溯,一旦发生交叉感染,后果非常严重。
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一护理管理上的“痛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护士长李贝与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靳海洋沟通,研发智能内镜清洗机器人的点子就诞生了。
2022年底提出需求,2023年4月,就生产出了1.0版的内镜清洗机器人。一开始是一个机械臂在池子边刷洗,“比较笨”。几个月后就迅速改良出了2.0版,这是一个洗净机,不能消毒,而且资深护士在清洗中凭手感就能发现内镜有没有破漏,这个机器人也不能测漏,还是不够“聪明”。根据临床需求,研发团队再加入微晶压力感应装置,并完善了消毒功能,2024年初,更智能的3.0版研发出来。
这台方正敦实的胃肠镜智能洗消机器人,基于复杂腔体洁净环境的构型设计和物联网技术,遵循“五步法”,能一站式自动完成测漏、初洗、洗刷、酶洗、清洗、消毒、末洗、吹干洗消流程等步骤;柔性绳驱和精细力控技术实现一人同时操作多台设备,人机交互全程监测,异常环节主动报错,实现内镜清洗高效管理,信息上传便于内镜清洗的流程的闭环和追溯。
不仅是内镜清洗机器人,胃肠镜中心还与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入研发,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患者—内镜”双路径闭环的“智镜双链”项目,实现了内镜洗消、存储,患者管理、随访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
“临床有场景,企业有技术,共同研发,可以大大减少中间磨合时间,产品也更符合临床需求。” 李贝说。
2024年11月,智能内镜清洗机器人拿到第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正向全国各大医院内镜中心进行试用推广。这也是继配药机器人后,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和北大深圳医院共同研发的又一款上市的明星产品。“相比埋头在实验室搞研发,与临床结合的产品实用性更强,市场接受度更高。”靳海洋说。
康复机器人:智能陪练帮助脑梗患者站起来
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大厅中,60岁李大叔正在用一款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
李大叔因脑梗住院导致左侧肢体偏瘫,没法站起来。医生先使用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诱发他的下肢功能恢复。机器人依靠对踝关节的远端刺激,形成闭环神经刺激,加速重塑中枢神经。
能站立了后,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就“上场”了,机器人内置柔性传感器,通过AI动态捕捉步态并进行分析,精准捕捉患者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等参数, “量身定做 ”正确的步态,助力患者进行训练,提高康复效率,让患者更快走起来。
“我们和陈功、王春宝两位博士后分别合作研发了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和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改变了过去依靠康复医师贴身式提醒的局面,机器人智能陪练,让偏瘫患者实现从坐到站再到走的蜕变。”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治疗部主任龙建军说。
据悉,10年间,市二医院康复中心携手企业研发出约40种康复机器人,还培育出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深圳市迈步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现在,我们康复训练中机器人辅助的已近50%。”龙建军透露,今年即将开业的市二医院大鹏医院将设立智能康复研发基地,搭建产学研平台,孵化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
艾灸机器人:会5种灸法精准控温无烟雾
“这种不接触式的艾灸很舒服,艾灸机器人可以精准控温,也能自动吸收油烟味,治疗的环境没有烟雾,干净卫生。”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做完艾灸的张女士说,她反复失眠三年多,艾灸+中医药调理,大大改善了她的睡眠质量。
艾灸机器人由宝安区中医院与深圳泰艾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2021年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卫健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已在临床上使用了4年。
据宝安区中医院许铮医生介绍,艾灸机器人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物理治疗学相融合,借助AI视觉识别算法,可精准识别人体穴位,灵活的机械臂抵达穴位开展治疗,还能根据不同症状表现实施5种不同灸法。机器人内置了温控装置和净烟装置,确保不会烫伤患者,并减少烟雾吸入人体。迭代过程,更新增了自动“掸灰”功能。艾灸机器人可连续工作,缓解了传统艾灸人手不足、分身乏术、培养周期长的行业困境。
据了解,也正是因此次合作,泰艾德了解到深圳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2022年参加宝安区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团队第一名,正式在深圳注册落户。
手术机器人,“深圳造”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机器人微创手术具有操作更精确、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早已成为外科手术的好助手。过去,医院用的是进口的“达芬奇”,现在深圳医院也用上了深圳精锋医疗产的手术机器人。
单孔机器人经阴道自然腔道(v-NOTES)手术,在国际上目前还是前沿领域的探索,被称为继开腹手术、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之后的“第三代外科手术”。2024年6月,精锋医疗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孙力教授团队联合启动了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妇科领域的临床试验研究。2024年9月,孙力教授团队使用精锋®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为一例妇科患者成功实施单孔机器人辅助v-NOTES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并在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第七届妇科肿瘤精准治疗会议上进行直播。
2017年创办于深圳的精锋医疗,自主研发并上市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打破了国外品牌的技术垄断,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完整突破,在关键技术参数上也有新的超越;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均已获批上市的公司,此外还在全球首创了多孔+单孔+远程系统“三合一”外科手术解决方案。
在深圳,精锋医疗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手术机器人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推动单孔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和创新发展,努力让医疗技术创新果实造福更多患者。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