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国的风开始变得温柔,一个关于“秋假”的话题,悄然在校园中讨论起来。当前,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深圳正践行“以万物为教材,把世界作课堂”的大教育理念,鼓励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此背景下,深晚记者发现,深圳已有学校发布秋假安排,还有学校因为秋假“吵”起来了——专门举办一场辩论会,就“放不放秋假”“怎么放秋假”等问题展开讨论。
深圳有学校发布“秋假”通知
日前,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发布秋假通知——“为回应学生呼声、顺应成长需求,经集团党委研究决定,正式启动2025年‘秋假’相关事宜。秋假时间为2025年11月14日至17日,共计4天。”记者了解到,针对实施秋假有困难的家庭,龙外(集团)也将提供托管服务。

无独有偶,记者发现,龙岗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可园学校也发布了秋假通知——“可园学校将传承‘美好教育’理念,进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整体设计,通过系统规划秋日课程,让家长和孩子在适宜的从容中,能尽情徜徉于天地之间,收获更为丰盈、深刻的生命体验。秋假时间为11月14日、11月17日2天,合并周末共4天。”

据可园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自9月开学以来,该校便组建由课程教学、德育、安全等线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项筹备小组,反复打磨实施方案。学校明确,秋假期间不布置任何学科类作业,取而代之的是以“秋假自然探索与社会实践”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分别面向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及初中推出PBL(以问题或项目为导向)项目式任务清单。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一项任务完成。
以秋假为契机 展开项目式学习
秋假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契机,这不,龙岗区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就因为秋假“吵”起来了。

在发布放假通知之前,该校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我的秋假我设计”PBL项目式学习,学生围绕“秋假能不能放”“秋假怎么放”“秋假做什么”“秋假前准备”等四个探究方向展开研究。
探究小组直面核心问题“能不能放?”展开调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探究小组还通过面向全校1327份问卷获得数据支撑:学生支持率98.8%、家长81.7%、教师98.1%。


针对“秋假做什么”“会不会让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等家长担忧,探究小组还设计了“秋假攻略”。记者看到,探究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推荐了山海治愈、都市探新、文化寻根三条短途游路线。想长途游怎么办?探究小组也策划了一条荆楚文化路线。四天行程涵盖省博珍品、黄鹤楼诗境、武大红色基因与古城三国风云。经AI精准预算,人均费用不超过2000元,可以实现“花得少、玩得好、学得多”的秋假深度研学体验。如果不想旅游,居家也能过得充实有趣。探究小组设计了四个主题日——家味记忆馆日、家庭CEO轮岗日、家庭戒网日、DIY手工日,将日常相处转化为高质量的亲密陪伴。


各探究小组完成自己的调研任务后,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专门举行了一场项目式学习成果汇报会。汇报会上,学生站在学习舞台中央,以科学论证回应社会关切,用创意方案化解现实难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政策研读到问卷设计,从线路规划到对接资源,学生每一步自主探索,每一次小组协作,都在见证着成长的发生。

“秋假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无论是秋假,还是以秋假为契机展开的教育,都获得广泛好评。
龙岗区教科院综合实践A-STEM教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特级教师吴向东认为,龙外能以“秋假”为小切口,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特别有教育巧思。学生的成果不仅体现了观察、问题解决的能力,还融合了表达、创作的素养,真正做到了跨学科实践。
龙外家长周同学妈妈称:“说到底,真正的学习力从不是耗时长而是效率高。感谢学校的用心,我们的家长将全力配合,让这个假期更有价值,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曾几何时,“假期”二字让杨同学的妈妈陷入焦虑:担心孩子脱离学习节奏,更怕假期沦为电子产品的“狂欢期”。“但是,这次,学校以‘调研任务’为纽带,让孩子做‘秋假主理人’,秋假不再是‘放羊式’的空档期,而是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这样的假期安排,值得我们全力支持。”杨同学妈妈称。
“我们推出‘秋假’的初衷,是希望家长带着孩子走近自然、走入秋天,同时强化亲子陪伴、减轻学业负担。”可园学校负责人说,“哪怕就在深圳本地,带孩子去公园捡一片落叶、在社区图书馆读一本秋日主题的书、到科技馆体验一次AI互动,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解决问题能力、人文情怀与自然感知力的完整人格。“我们的秋假是换一种方式学习——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书本走向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