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的一声“刷脸吃饭”、智能机器人穿梭其间、AI巡查食安监管……3月5日上午,龙华区民治街道红山社区长者服务站暨长者饭堂(社区食堂)正式揭牌运营。家住水榭春天小区的熊阿姨和牛叔叔成为饭堂的首位体验者。他们接过餐盘,在智慧化系统的引导下,轻松完成“刷脸吃饭”的全流程。上午11点多,饭堂内已经基本“满员”,前来“尝鲜”的居民纷纷为这一家门口的福利点赞。
据了解,民治街道红山社区长者服务站位于安居尚龙苑一楼、二楼,将为辖区老人提供长者助餐、日间照料、中医理疗、健康管理等多元化、智慧化养老服务,切实解决了老人“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当天,龙华区民政局、民治街道有关负责人,以及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单位代表、居民代表等出席启动仪式,共同见证民治街道这一家门口民生工程的建成开放。
智慧化长者饭堂可“刷脸吃饭”
民治街道红山社区长者服务站暨长者饭堂(社区食堂)面积约750平方米,主要包括长者饭堂、多功能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休息室等功能区,配有一批社工、护理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养老人员。
红山长者饭堂引入先进的智慧化管理系统,致力打造智慧化长者饭堂,符合长者助餐补贴条件的老人可实现“刷脸吃饭”。饭堂内配备了AI智能服务机器人、大数据驾驶仓等智慧化设备,通过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可实现智能选餐结算、AI巡查食安监管、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全流程智慧化助餐服务。用户在长者饭堂打餐时,可通过超市化取餐方式,自助打菜,通过REID技术完成自动计价和刷脸付款等一系列智慧便捷操作,一秒一单,极大地提升了就餐效率,也提升了老年人的就餐体验。
有满满的“科技感”,也有暖暖的“温馨感”,暖色系的就餐区域,居民可在此围桌用餐,享受三菜一汤的均衡膳食。“期待以后和邻居们在这里相聚,一起运动、聊天,再来吃个吃饭,日子更有滋味了。”家住尚龙苑小区的李大爷兴奋地说道。
“党群+养老”打造社区服务综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红山长者服务站与红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同一栋楼,彼此联通,实现了功能的融合和服务的协同,有效破解了社区场地资源瓶颈,为深圳超大城市打造全年龄段群体社区服务综合体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楼大厅设置了综合服务窗口,可同步受理养老政策申办、服务咨询等业务,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在二楼核心区,红山长者饭堂与红山书房、健康驿站无缝衔接,老年人用餐后可步行至书房阅读,或到健康驿站进行血压监测,生活娱乐健康“一条龙”服务。在共享活动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城市会课厅、创意工坊等空间通过智能预约系统,白天供长者开展书画活动,晚间向青年开放创业沙龙,周末变身亲子手工课堂,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又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种“一中心多场景”的模式,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更促进了社区自治的和谐与活力。
创新探索社会化建设运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红山社区长者服务站还是龙华区首家社会办长者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市场”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机构投资建设运营,也是民治街道探索“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服务模式的具体实践。据悉,民治街道通过引入长三角养老行业领先企业瑞芝康健集团全流程投资建设运营红山社区长者服务站,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个人出资等多元筹资方式,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营养均衡、价格普惠的助餐服务。同时,在满足社区长者就餐需求基础上,红山长者饭堂还积极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根据饭堂实际承载能力及居民需求,延伸订餐、堂食、送餐服务至社区其他居民,因地制宜提供个性化就餐服务。
15分钟养老服务圈更加完善
近年来,民治街道围绕“老有颐养”目标,养老服务工作亮点纷呈,率先建成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辖区长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辖区大岭社区创建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一老一小”协同发展经验做法获评全国“2024年度民生工程”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街道;全域嵌入式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36个,拥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场所14个,其中高标准打造深圳市首个“一老一小”服务示范点,落地全市首个“智慧养老展示体验中心”。
据悉,民治街道的长者助餐量、适老化改造量、居家养老服务人数、高龄津贴发放人数等各项养老服务人数均居全区第一。随着红山社区长者服务站暨长者饭堂(社区食堂)的建成启用,民治街道15分钟养老服务圈更加完善,更有保障。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立波 二审 张畅 三审 李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