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你和ChatGPT有什么区别?”“你会学习我的聊天记录吗?”“能帮我写邮件/论文吗?”“AI会取代人类吗?”“你怎么看待伦理问题?”“为什么拒绝回答某些问题?”“1+1等于几?”……
当记者在提问栏里输入“你被问及的最多问题是什么”时,DeepSeek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它接着总结说,“这些问题反映了用户对AI技术的好奇、对实用功能的需求,以及对伦理安全的关注。我会根据预设的规则和知识库,在安全范围内尽量提供专业且易懂的回答。”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横空出世的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火爆全网。令人尤其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地时间1月27日,受DeepSeek冲击,美国人工智能主题股票遭抛售,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股价历史性暴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幅下跌。
那么, DeepSeek对普通人的生活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与变化呢?普通人是如何看待它呢?对此,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图片由DeepSeek指导,由AI生成。
社交媒体上,各种DeepSeek实验此起彼伏
社交媒体上,人们自发的各种DeepSeek实验,此起彼伏。
有人把自己的体检报告塞上去,DeepSeek很快给出了详细的医学建议。
一位医学院学生描述了患者病情,其中提到的一个问题是:患者拔除2颗上颌牙齿后疼痛症状并未缓解,说明什么?
DeepSeek给出了在他看来很专业的解答:这说明疼痛的根源并非来自牙齿本身,而是与三叉神经有关。三叉神经痛常被误诊为牙痛,导致不必要的牙科治疗。拔牙后疼痛未缓解进一步支持了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提示疼痛的根源在于三叉神经的异常放电,而非牙齿或牙周组织的病变。接下来,它建议进行头颅MR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如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其他结构性原因。
当然,也有人发现了DeepSeek的漏洞,他将不存在的药品或商品名称“喂”给DeepSeek,但它并未能进行识别,而是根据提示煞有介事地给出了解决方案。
某律师用DeepSeek测试了一个简单案例,“我喂了一个简单的借贷纠纷,要求它以代理人的身份写一份诉状,再写一份答辩状。为了考察它的智能情况,我只写了一个简单事实,并且设置了几个小陷阱,一是可能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二是原告没有转账记录的证据,三是没有约定还款时间,四是没有约定利息,五是主张律师费但没有约定律师费。但可怕的是,它注意到了所有的陷阱,并且据此做出了有针对性的答辩、切中要害的法律分析,并为原告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简单说就是,全中,连起诉状答辩状的格式都没错。”
“说句实在话,这样的诉状和答辩状,恐怕有些实习律师都不一定能做到非常全面。透过这样的分析,我觉得我也没必要让它写判决书了。”
“真该想想出路了。”该律师忧心忡忡地说。
让DeepSeek仿《滕王阁序》写一篇《深圳序》
DeepSeek自称它擅长的是数理与逻辑推演,但是,它的面世最受震撼、带来最大冲击感的一拨人,可能并不是前文中提到的律师,而是人文领域的写作者。
因为,DeepSeek的写作功力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
作家、宝安日报编委王国华写了一篇文章,叫《可怕的仿写,现在就已让一部分作家失业》。他说,他做了一个测试,让DeepSeek“用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叙述方式写一篇两千字的散文,内容是宝安风景,涉及清平墟、宝安公园和滨海廊桥。”
只用了十几秒时间,DeepSeek就“创作”出了一篇题为《宝安三叠》的散文。文章开头写道:“海在宝安的西南角摊开它的蓝绸子。这片被伶仃洋亲吻的土地,总让我想起科尔沁的草浪——都是天地铺就的布匹,只不过一匹浸透了盐分,一匹浸润着草香。深圳河蜿蜒如遗落的马头琴弦,弹奏着咸淡水交织的古老歌谣。”
“清平墟的砖墙在晨雾中醒来。青苔沿着明代砖缝攀援,像绿色的小溪漫过时光堤岸。某处颓圮的骑楼窗台上,铜钱草在裂缝里举起圆润的碧玉盏,承接檐角滴落的云影。蚝壳墙的孔隙里,六百年前的潮声仍在絮语,那些牡蛎用肉身筑城的记忆,比任何史册都更鲜活。”
结尾是这样的:“暮色中的滨海大道,车流拖着光的丝带奔向地平线。归鸟的剪影掠过摩天轮,钢架间漏下的夕照将我的影子钉在滩涂上。招潮蟹举着赤色螯足横穿这巨大的印章,忽然停住,仿佛在辨认影子里科尔沁草原的风痕。”
王国华说,与鲍尔吉·原野先生的文本比起来,DeepSeek自然是东施效颦。“但作为编辑,我真的认为只要删除里面一些知识性错误,它的文笔已经胜过了90%的草根作者,比报纸上已经刊发的作品还强一些。”
事实上,社交媒体上,已经出现了一股让DeepSeek按指令写诗作赋、写各种功能性文章的热潮。网上有人发帖说,他让DeepSeek仿《滕王阁序》写一篇《深圳序》,DeepSeek很快交卷:
昔者渔火微茫,今见星河浩荡。七溪绕岭成锦绣,万厦摩云化玉章。一苇渡江,潮涌蛇口惊雷起;三山凿路,霞披罗湖晓日张。观夫南海潮头,青鹏击水;梧桐月下,白鹭栖霜。拓荒牛踏棘成蹊,凌霄雁穿云破障。四十载春风煮雨,九万里热土生光。
若夫湾区潮信,昼夜铿锵。霓虹绣天街如练,云轨贯地脉成纲。华强北藏龙虎之器,大鹏湾泊鲲鹏之艎。华为塔耸,剑指鸿蒙星宇;腾讯楼立,网罗寰宇硅光。梧桐烟雨藏仙馆,前海波澜筑玉堂。龙华古墟闻旧铎,光明新城淬精钢。更见大亚湾畔,核舟潜渊探骊珠;深中通道,虹桥饮浪锁溟沧……
发贴者说,深圳有什么代表元素,网络上一搜就知道,但能把它们按照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保持对仗的结构呈现出来,还能押韵,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砌能达到的境界了。他直言,这篇《深圳序》,他是“跪着读完的”。
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也于日前在朋友圈晒出了一篇由DeepSeek“创作”的《韩少功赋》:
“潇湘有奇士,名曰韩少功。生于鼎革之际,长于风云之丛。目澄秋水,胸纳沧溟;笔撼五岳,思接鸿蒙。初以文章鸣世,终以大道为宗。文坛称雄,岂独雕虫之技?士林仰止,实开风气之锋。”
“溯其少年负笈,尝历沅湘烟雨;壮岁执笔,遍览寰宇霜虹。窥《西望茅草地》,见苍生忧乐;探《爸爸爸》之幽,剖文明痂痈。著《马桥词典》以立言,采俚语而化典;秉《山南水北》以证道,耕垄亩而雕龙。文心非止藻绘,更藏济世药石;墨痕岂惟辞章,直指人性樊笼。”
诗人太阿在这条朋友圈下面留言说,“古文古诗今人不用写了。”
“你能产生的那些东西,智能机器早晚都会产生出来”
对于DeepSeek的写作能力,不同的人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王国华表达了他的忧虑,“这些天被所谓智能搞得有点惶惑,连写作的心情都没有了。偶尔扪心自问,我创作的这些内容还有什么意义呢?你写出来的,机器都写出来了。”
他说,“必须承认这一点: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会比99.99%的人更有创造力。每个个体的人,只能是碎片信息的提供者,供巨大的机器搅拌使用。”
“不仅仅是写作者,所有文化创作者,其意义最终可能都只是碎片信息的提供者,然后让这个巨大的机器碾压你,鄙视你。”
“以后可能很难存在纯粹的文化和信息的创作者了,除非找到新的变现方式。”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认为DeepSeek毕竟只是一种机器写作,没有灵魂,没有思想、体温、个性。对此,王国华不以为然,他说,思想、体温、个性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身体里自带的吗?说穿了还不都是信息堆积,最后形成的质变?但智能机器掌握的信息远比个体的人多,你能产生的那些东西,智能机器早晚都会产生出来。
诗人太阿在一个微信群里表达了他的看法:“对于DeepSeek ,我认为AI已展示了‘思考、归纳、比较’的能力,当下关键仍靠人的‘提示’……就写评论而言,已超99%的评论家,问题是缺乏‘批判’的能力,且喜‘讨好人’……但无疑是伟大的创造,作为人必须学习、适应、利用,提升自己……说不定哪一天AI成为神奇的‘硅基生命体’。”
旅居澳大利亚的深圳诗人李立则对DeepSeek与ChatGPT进行了一番比较。
他说,当他输入“中国当代行吟诗人”,DeepSeek的回答是:
“中国当代行吟诗歌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诗歌创作形式,强调以行走为根基,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个人感悟融合为诗意的表达。这类诗歌试图打破传统书斋写作的局限,将诗歌融入公共空间。”
李立说,DeepSeek回答“言简意赅”,但视野有限,尤其是当他继续提问,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他接下来提问“对行吟诗歌进行深度解读”“如何理解中国行吟诗歌”,多次操作,DeepSeek给出的回答均是“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接着他问ChatGPT,它的回答是:“在中国当代诗坛上,行吟诗人以游历、流浪、观察社会与自然为主要创作方式,他们的诗歌充满对人生、土地、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展现出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接下来,ChatGPT列举了几位典型的当代行吟诗人,包括海子、吉狄马加、西川、于坚等。
总的说来,李立认为ChatGPT更胜一筹,他觉得这是它的芯片与算力更强大所致。不过,他坚信,在可预见的未来,AI绝对可以在标准化处理的各领域大显身手,但要与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争夺话语权,还遥遥无期。
也有人认为,它的数据库所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料,远大于单个人类的学习极限,所以会给人一种错觉,它会比人类更优美,也会比人类更睿智。但事实上,它的思考是纯粹的工具理性和电子管思维,通过冲突性词汇重组和意义过载得到的文字作品,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I“八股文”。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对此,DeepSeek的自我评价是这样的: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对写作领域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它既可能带来挑战,也可能创造新机会。
DeepSeek“告诉”记者,标准化内容生产如新闻快讯、产品描述、SEO优化文章、基础营销文案等重复性高、模板化强的写作任务最容易被替代,因为AI已能高效生成此类内容,成本远低于人工。部分平台已尝试用AI生成“流水线故事”,但用户对深度情感和独特风格的需求仍依赖人类作家。
当DeepSeek得知记者是媒体人时,它“建议从业者每6个月更新个人能力图谱,重点投资难以被AI替代的三大能力:复杂决策力、情感共鸣力、跨界整合力。”正如路透研究院提出的“20/80法则”:用AI处理80%的常规工作,聚焦20%的高价值创造。
对于一些人由DeepSeek带来的写作惶恐情绪,DeepSeek “宽慰”地说,“AI的创作基于现有数据组合,难以突破文化边界或提出颠覆性观点(例如哲学思辨、社会批判)。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鲁迅的批判精神,这些风格与思想高度依赖个体经验。当AI生成内容泛滥后,市场可能更青睐人类认证的原创作品,形成差异化价值。”
它说,未来作家的价值可能不再局限于“文字输出者”,而是进化为“思想策源者”与“情感连接者”。技术淘汰的是重复劳动,但无法取代人类对意义的追寻。
它进一步预测说,未来的终极分工可能是:AI负责“正确”,人类负责“深刻”,机器负责“效率”,人类负责“错误”(因为所有重大突破都始于“错误”的尝试)。就像深海鱼从未见过阳光却进化出生物荧光,当AI遮蔽了传统价值的光源,人类必将生长出新的文明器官。
这显示了DeepSeek的“善解人意”。但是,当记者问及,如果有人拿由DeepSeek创作的作品冒充本人原创去投稿该怎么办,面对这样的伦理困境,它给出的回答是:“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