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园街道:“三字诀”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见实效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倪涛 文/图
01-23 15: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提升民生服务质量

打造“小区达人”队伍、关爱新就业群体、开展一系列惠民项目……近日,罗湖区桂园街道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对过去一年的基层治理经验进行总结。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提升民生服务质量。桂园街道奋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标杆,以“合、新、精”三字诀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见实效,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合”字上拓思路,激发“新活力”

桂园街道着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打造“小区达人”队伍,通过吸纳具备专业技能的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切实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

组建8支来自30家企业、20家社会组织及8个社区共385人的“小区达人”队伍,每月召开“小区达人”专题推进会,加强技能培训,定期测评成效。同时通过楼栋微信群、居民问需会、入户访谈等方式,收集整理各类居民需求,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打造“善治 1+1”“一社区多网格多特色”等民微品牌,切实为民解难。此外,还组织开展安全风险排查、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法规宣讲、邻里纠纷调等服务,累计组织开展民生活动1500余场,服务辖区居民30000余人次,着力纾解一桩桩萦绕在群众心头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让“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在“新”字上下功夫,跑出“加速度”

桂园街道高度重视新就业群体服务工作,设身处地为退役军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环卫工等群体排忧解难,扎实做好新就业群体的关爱和融合服务工作,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开展“红星”志愿服务,整合辖区退役军人力量,打造“红星+帮扶慰问”“红星+红色教育”“红星+普法宣传”等服务品牌,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红星”力量。

以心唤“新”,融“新”共治,让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担任“流动基层治理哨兵”,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深入一线优势,引导他们成为社区的“宣传喇叭”“流动探头”和“公益使者”。

增强“心”赋能,注入“新”动力,开展企业心理健康服务探索,推出“心赋能,新动力”系列心理支持活动,增强出租车司机的自我情绪管理和疏导能力,避免司机开“赌气车”、有“路怒症”,从源头上降低车辆运营风险,营造文明和谐的出行环境,为出租车行业增添新活力。

在“精”字上做文章,提升“精准度”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是桂园街道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全面落实民政政策,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听民声,线上线下搜集民众服务需求,全面覆盖低保对象、残疾人、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解民忧,紧紧围绕民众服务需求,以切实解决群众心头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为出发点,量身打造“接地气”“疗效好”的惠民项目。例如鹿丹村社区的长者饭堂,自运营以来提供用餐近100000人次,提供送餐上门服近10000人次。

办实事,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指数,依托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建成嵌入式社康站,为辖区老年人提供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适老化改造、医疗保健、安全援助等一站式的医养融合服务,此外还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长者服务站开设社区嵌入式托育点,打造大塘龙社区“糖果园”临时托育点和桂木园社区“小桂之家”临时托育点,每个点位可提供19个托位。

桂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桂园将持续坚持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为目标,进一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铭 通讯员 倪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