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英剧团《元宵》让莎士比亚穿越到唐朝的广州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姚惠
2024-11-14 22: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香港中英剧团将在11月22日至23日登陆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倾情呈现改编自《第十二夜》的爱情喜剧《元宵》,带着大湾区观众穿梭回唐朝的广州。学贯中西的已故“鬼才”、翻译剧作家陈钧润从《诗经》中汲取灵感,将一句句莎剧经典对白转化成本土语言。别开生面的喜剧体验,让观众们在笑声中感受到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据悉,香港中英剧团分别在1986年及2000年演出过《元宵》。2024年,其新生代演员将重新演绎《元宵》。前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英国导演薛卓朗继《初见》后,再度为香港中英剧团的演出担任导演。跨越近40年,《元宵》仍然是许多剧迷心中的中英剧团经典——“扑朔迷离两心知,繁花似锦的爱情,才教人刻骨铭心。”

剧中讲道:一晚,广州对出海面发生船难,孪生兄妹石芭亭及石蕙兰同时遇险,妹妹获救。流落异乡的她为求生存,只好女扮男装,当上节度使贺省庐的侍从。天意弄人,她的首个任务竟是要协助节度使去疯狂追求千金小姐萼绿华。蕙兰每天穿梭二人之间传情,但她的开朗与积极,就如夏花般璀璨悦目,竟令萼小姐心如鹿撞,情陷于斯。

然而,蕙兰只对贺省庐生情,自己身份未明,何以示爱?一场错综复杂的关系,随着孪生兄弟石芭亭的突然出现而终现变数。在《元宵》中,陈钧润将中国古典哲学、诗学精神化入这个西方剧本,令剧中的宿命感更加强烈,也保留了莎翁剧作悲剧与幽默相交织的艺术深度。无论是贵族的雅致还是平民的俚语,都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情感,让观众看到不同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

陈钧润了解粤语的两个面向:一是带有唐宋风格的古语音韵,二是落在民间的通俗口语,所以其翻译之粤语时而文雅古典,时而流俗巿井。粤语之雅与俗呈现在不同人的语气上,即见不同人的身份与教养。无论是古代的唐诗宋词,还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的内核始终是关于人的情感和生活。这种对人情的洞察和表达,那些关于爱、关于梦想、关于挣扎和追求的故事,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共鸣。

(广州大剧院和香港中英剧团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李璐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姚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